罗琦
新课改也在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积极沟通、共同发展的主阵地。为此,老师们正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 “活起来”,让学生积极投人到学习中去。但往往事与愿违,真的课堂“活”起来了,混乱的课堂陷入热议而失去控制,看似热闹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因此如何做到尊重儿童天性又能构建一个 “活”而不乱的高效课堂成为了现在很多老师的困惑。
课堂上的“活”不是简单的表面热闹,而是 “没有混乱”。所谓“活”是指课堂氛围轻松,学生积极思考,能和老师互动交流。“不乱”则是指课堂有序自由,学生质疑有据,师生教学目标一致。下面就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课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规则在前,教学在后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多数以自我为中心,特别是在没有规则的环境中很容易放任自流,忽略他人感受。这时可以给每个孩子机会,让他们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让他们自己理解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无规则不成方圆,想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一个想提高课堂效率的老师共同的目标。课前利用短短的几分钟聊天,孩子自发的形成规则意识,共同的约定既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也让孩子学会遵守课堂规则。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也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因此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学具。一到课室,孩子就开始兴奋起来。
师:孩子们,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生:零食,玩具·……(开心地似乎忘了这是课堂)
师: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呀,没错这节课每个小组都会收到一袋礼物,拿到礼物后你们就开始玩吗?
生:我们要听要求。
生:明白游戏规则。
生:要认真听讲。
生:不要边听课边玩。
生:上课不要抢来抢去。
师会心一笑:是的,孩子们,记住我们刚才的约定,相信你们会做的很好,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无规则不成方圆,想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一个想提高课堂效率的老师共同的目标。课前利用短短的几分钟聊天,孩子自发的形成规则意识,共同的约定既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也让孩子学会遵守课堂规则。
二、及时表扬,榜样示范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由于儿童年龄较小,热情不能持久,故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活他们的思路,树立他们的信心,并能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
在“摸一摸”来感受物体特征环节,很多孩子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只顾着自己玩,没有合作意识,感觉到孩子把学具当成了玩具时。我内心非常焦急,场面似乎也有些难以控制。正在这时我突然发现芯芯小朋友在认真地观察,还带着同组的伙伴边摸边讨论。
师:同学们,你瞧,第一小组的小朋友都是小小科学家,他们在认真地观察,摸完后小组还互相在聊感受呢!
(个别小组开始和同伴开始交流。)
师:看,第三组的小朋友摸完后端端正正的坐好,用他们的坐姿告诉老师他们已经摸完了。
(在玩闹的生开始学着调整了自己的坐姿。)
师:哇!子谦组长还把摸完的学具统一集中放在课桌的最中间。
(乱起八糟的桌面开始清理起来。)
师: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遵循规则是课堂顺利进行的保障,你们都非常棒!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功的欲望。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教师要能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赞许,不仅使孩子们获得成就感,而且也能为更多的孩子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
三、从“戏”入手,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儿童天性
霍姆林斯基說过:“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都存放着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以游戏的方式人手,孩子们乐于研究的天性得以释放。
师:看来这一堆学具里有一些图形的形状是一样的,那你们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生开始操作)
师:分完后请你们思考:一共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要这样分?
(师选代表,生上台汇报)
游戏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儿童的天性和力量。孩子们通过“分一分”的游戏不仅经历了“问题一对话一合作”的过程,同时对这四种立体图形也有了初步的自我认知及特征感受。
四、从“趣”着眼,实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内驱力。
【教学片断】
师:请子萱小朋友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上图3)
生:我们一共分成了4类,把球放在最中间,是因为它会滚来滚去。
师:你们觉得呢?
生:球圆圆滑滑的,没有角,它会乱滚。
师:太牛了,球圆圆滑滑,会乱滚(师配上动作),全班大笑
生:球还能弹跳,我会拍篮球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也属于球体?
生马上接话:足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
还没等我发问疑惑,生表示反对。
生:羽毛球不是圆圆的,它不是球
师:那看来不是所有的球类都是球体,它必须有?
生:球的特征,接的非常完美。
【教学片断】
师:萱萱,你接着说,你们把球放在了中间,它们是一类的,接下来再说说剩下的你们又是怎么分的?
生: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平平的
生:可以立起来
生:它有角,不像球那样滚来滚去
生:他可以推(并很兴奋的做起了动作)
师:那你的意思是它推着就可以动?
全班点头示意,也做着推动的动作,实在可爱极了。
生:这些也有这些特征呀?(他在指正方体)那我觉得它们都应该放在一起。
几个小朋友似乎也觉得有道理,大喊着: “对!”
生:不对,长方体是长长的,正方体是像魔方这样的
生:老师,长方体的上下前后面是长长的,左右两边是方方的,正方体上下前后左右都是一样的。
(此时的我真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大地表扬了孩子们,不仅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说的清清楚楚,还把之前学的上下前后左右也用起来帮助自己描述特征,表达想法,实在妙啊!)
有些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上课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作为“主角”的教师,其形象将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我想说主角更应该是我们的孩子,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深深地吸引我,感染我。经过这节课的初步尝试,让我感觉到学生有很大的变化,积极但不张扬,活跃但不凌乱,主动的同时也很有秩序,我想这慢慢会形成了一种习惯,因此让我对构建“活”而不乱的高效课堂充满了希望,我会更加努力的去研究,去探索,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