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萍
统编本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很多的创新点,与课标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的重大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解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让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和语文习惯等语文要素得以落实,让人文情怀得以感知和共鸣。
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也为我们解读教材指明了方向。正是这些有的放矢的课后练习,成为了我们教学的载体和资源,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搭建了语文要素的对接点。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潜力,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借助课后习题,揭开语文要素的神秘面纱
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展,是统编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还对“语文要素”懵懂未知时,课后习题的序列就帮助我们揭开了语文要素的神秘面纱。
课后习题在横向上的融合性和整体性,在纵向上的发展性和进阶性,能让我们对要素有充分的把握和认知。当我们对语文要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时,我们也就能真正了解课后习题的特点和背后的价值。因此,对课后习题的解读和钻研,是理解编者意图的路径,更是把握语文要素的依托。
1.梳理课后练习,要素解读有广度
语文要素以单元要素的方式串联在语文学习体系中,又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课后习题中,因此我们要综合地梳理课后练习中蕴含的要素,既有语文学习的知识点,也有学生能力的训练点,还有学习方法的支撑点和学习习惯的落脚点。(见表1)
表1 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
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要素的存在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是综合的、杂糅地存在于文本和练习之中,我们要以更开阔的视角来正视课后练习,让语文要素的定位更加准确。
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课后习题:
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这一课后练习题有着多层次的语文要素的解读:“结合插图”,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则指向了语文学习能力中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通过朗读等方式能准确提取信息。“说说”小猴子下山的这一经过,是语文学习能力中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点,让学生依据图片,结合提示语,能相对完整地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所见所行,从而提高“说”的能力。
当我们对课后习题所指向语文要素有了综合的全面的解读之后,我们也就触碰到了课后习题包裹的精华,有助于我们更精准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2.整合课后练习,要素落实有梯度
当我们能对语文要素做较为全面的解读时,我们就能打破单元要素的局限,对同一要素以生长和延伸的眼光来看待它的发展。当我们对同一要素进行纵向梳理时,把散落在各个学段的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整合,我们就会发现,同一要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浸润在教材中,渗透在课后习题里。
如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既是对课内阅读指导的要求,也是对课外阅读方法的提示。统观梳理的第一学段有关借助插图阅读的具体要求(见下页表2),不难发现“借助插图阅读”这一语文要素也是分步分散在各学段中逐步落实的。从一年级上册的借助插图读懂课文,过渡到图文结合,了解图画文字之间相互印证,到借助插图复述故事内容,这其中,图文结合的方法运用助推了文本的理解,训练了词句的表达和积累,搭建了复述的支架,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层层递进,也是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3.把脉课后练习,要素达成有深度
统编本教材充分依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把语文要素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发展规律在课后习题中逐步展现出来,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学时教师对课后练习的深度揣摩,是链接编者意图、达成有效教学的重要路径。
如二年级上册《场景歌》的课后练习是这样描述的: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一( )鱼塘 一( )稻田
一( )石桥 一( )翠竹
一( )海鸥 一( )帆船
(3)选一张你喜欢的照片或图
画,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些什么。
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落实“数量词”这一个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积累文本中的数量词,由读到背地把数量词的表达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序列。第二题,除了文本出现的数量词,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自身的語言积累,学习用不同的数量词表达一个事物。第三题,旨在牵引学生观察生活一角,学习正确运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这三道课后练习题,指向了从文本的语言习得到语言的积累内化,最后到表达运用,将“数量词”这个语文要素从易到难地深入教学过程层层展现,让课后练习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载体,有深度、有力度地落实了语文要素。
二、活用课后习题,建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架
课后习题的编排,切合了教材的特点,遵循了语文学习的发展规律,需要我们去解读和活用。课后习题指引了教学内容,提供了教学方法,提示了教学目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维的有效支架和有力抓手,让语文要素能踏实落地。
1.解读课后练习,目标定位有凭借
统编本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自成体系的,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地分解在单元要素中,又化整为零地凸显在每一课的课后习题中。借助课后练习,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我们就能精准定位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课后习题是这样描述的:
(1)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再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朗读课文。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
一年级去拼音阅读是从有拼音阅读向纯文字阅读的一个重要过渡,让学生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猜读字音并提炼方法是本课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同时看图读文,从文中找到小壁虎向谁借尾巴的相关信息,是本课的阅读能力训练点。而课文习题恰好指向了这一课文本阅读的识字方法和阅读能力的目标,让我们的教學目标定位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2.提炼课后练习,难点分解有方法
课文和习题本为一体,设置课后习题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让教师更清晰地明白编写教材的目的和编写者的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利用习题,明确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
如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课后习题是:
(1)朗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们一起过泼水节的。
象脚鼓 凤凰花
银碗 柏树枝
(2)看看插图,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这一课生动讲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们一起过泼水节的场景。复述过泼水节的场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后习题中,出示了傣族人民庆祝节日的具体事物,旨在以具体事物为支架,帮助学生复述场景。这种借助提示进行复述的方法,既是单元要素,也是我们突破教学难点的路径。
3.关联课后练习,教学设计有抓手
课后练习往往是通过问题的方式提示了阅读思维的方式,提供了阅读策略的方法,尽管课后练习是文本之间孤立的问题,但隐藏在其中的语文要素是相关的,教学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我们需要研读课后练习,以课后习题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将其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环节。
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一课,课后习题的前两题是:
(1)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2)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赶象上船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在船舷上做记号 称石头的重量
课文围绕“称象”的问题展开,其中曹冲称象的过程是重难点。而通过研读第4自然段,请学生分解曹冲称象的步骤,再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给称象步骤进行排序,让学生梳理曹冲称象的内在逻辑,称象的过程就清晰明了了。学习了曹冲称象的办法之后,再与官员称象的办法做比较,探讨曹冲的办法优越之处。整合本课的课后习题,就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精准的抓手,教学流程就能一气呵成。
三、结语
总之,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有着很高的教与学的价值,将语文要素一以贯之。我们只有聚焦课后习题,充分挖掘习题背后的导向、目标和策略,透彻理解编者意图,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落实语文要素,促进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