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食题材纪录片看网络纪录片相对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
——以《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生一串》为例

2020-09-17 11:04肖雅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台网舌尖

□肖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网络用户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各大视频网站争奇斗艳,吸引着一批批网民投身网络视频大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

在互联网媒介强有力的刺激下,除网络综艺、网络电视剧、网络大电影等热门视听产品外,网络纪录片也应运而生。早在2009年9月,搜狐就推出了首个高清纪录片频道,并且大受欢迎,用户点击量日均高达千万次。几乎同时期,各大网站纷纷成立微纪录片频道,凤凰视频、搜狐视频、优酷视频、中国网络电视台、腾讯视频、爱奇艺等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陆续开设纪录频道①。目前,在视频网站上播放的纪录片主要是二次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台网联合制作纪录片与网络自制纪录片,本文所指的网络纪录片主要为网络自制纪录片。

2012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题材拉近了传统电视纪录片与人们生活的距离,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关注,也带起了美食类纪录片的风潮。自此,美食成为国内纪录片中的一大类代表性题材,不仅美食类电视纪录片频出,网络纪录片中此类题材也不乏佳品,如《日食记》(2013)、《美食台》(2016)等短视频形式的美食纪录片和《人生一串》(2018)、《宵夜江湖》(2019)等美食文化类纪录片。《人生一串》是Bilibili视频网站于2018年6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截至2019年12月,B站播放量7016.3万,豆瓣评分9.0,口碑良好。该片于2019年7月出品了第二季,B站播放量达8708万。笔者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电视纪录片与《人生一串》系列网络自制纪录片为例,以同为美食题材的网络纪录片与传统电视纪录片做对比,探究互联网媒介下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

一、小入点与低视角——“平等化”的美食交流

同为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生一串》的主题切入点与呈现视角却大有不同。作为央视一套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在题材上相较以往更加贴近了人们的生活,但仍然延续了央视纪录片一贯宏大的主题气质。如第一季中的“自然的馈赠”“时间的味道”等,或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讲述从食材采集、售买、运输到食物加工、成品的故事,或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体味人与食物的关系碰撞,不变的是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导式视角。

而《人生一串》首先在切入点上缩小为美食中的一类——烧烤。看似简单甚至狭隘的题材,却细化深挖出了丰富的内容,以全国各地大街小巷的特色烧烤为切入点,讲述烧烤背后平凡人生中的点滴精彩。从分集主题、镜头设计与构图到解说词、串联形式等方面,《人生一串》都体现出了区别于《舌尖上的中国》的平等化和生活化特点。

如2019年出品的第二季以围绕烧烤的口头语作为分集名,“您几位啊”“不够再点”“回头再来”等为全片增添了生活气息和代入感,同时每一集都扣紧标题,在主题升华的同时进行了细微的区分,简单的一句待客之言,背后也许便隐含着种种酸甜苦辣。同时,《人生一串》系列常以主要人物自身为线索进行串联,采用“vlog式”的自述方式,让人物处于主动位置而非被动主体。这种形式将叙述主体置于与观众平等的交流位置,不再有传统电视纪录片高视角低姿态的说教感,更像是朋友间的交流,增强了亲切感。

而发挥同一作用的还有其中的解说词。从解说内容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无疑极富内涵底蕴,将食物与自然、人类活动乃至中国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第二季的“相逢”一集中,“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叫它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而《人生一串》的解说词用语更显亲切自然,风格活泼幽默,甚至偶尔显露出恰到好处的离经叛道,如“校长是谁,他们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不认识商老三,那一定是枉做了扬中人”,看似不太“正统”,却引人莞尔。而在解说风格上,对比《舌尖上的中国》中字正腔圆、醇厚饱满的标准解说词听觉体验,《人生一串》的解说语气更似老友唠家常,其中不乏调侃、揶揄、唏嘘,丰富的情绪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带动着观众的情绪。

从画面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的画面更为精致细腻,做美食的过程似是一个“展示”,克制中透露着诱人;而《人生一串》基于烧烤本身的特点,画面更为粗放,深夜霓虹、街头巷尾,也许并不雅观的食客特写,不够文雅的聚众吆喝,却更富有生活化的气息。

二、强主观与风格化——个性鲜明的视听表达

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中趋向完美的标准化视听表达,《人生一串》的镜头风格更为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拍摄内容和叙事需求变换镜头的呈现方式与画面风格,分集标题与解说语言也更具特色。

图1 《人生一串》视频画面截图

镜头设计上,除上文中提到的“vlog式”拍摄强化了被摄人物的主观意识外,编导自身的存在也“有迹可循”。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中完美隐藏的拍摄痕迹,《人生一串》的镜头常常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时是编导本人,如第二集中主人公对着镜头问“我给你们留两个?要不然我都吃了”,镜头“摇了摇头”,形成人物与编导的交流感。在第二季中,镜头有时还成了食物的“眼睛”,大量的食物“主观”视点给了观众更新奇的视觉体验,仿佛自己就是那“待宰的羔羊”。除强化的主观呈现外,多变的镜头与剪辑风格也是《人生一串》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第二季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拍摄翻烤大把羊肉串时,镜头多破水平运动或晃动,打破常规构图,穿插升格镜头,剪辑快而密集,让整个片段更加“风风火火”,紧张刺激而抓人眼球。

除此之外,独具风格的分集标题如“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等,无不引人遐想,生出一探究竟的欲望。以第一季中的“比夜更黑”为例,这一集的主题为暗黑烧烤,编导将“暗黑”的气质贯穿全片,在解说词中处处呈现出幽默腹黑感,如“除了穿串火烤,小军还有另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午夜,这座全世界饭馆最多的城市,四处游荡着寻觅脑花的馋嘴僵尸”“……必须亲自观看汉尼拔们取脑花的全过程”等。对脑花的叙述配以类似“植物大战僵尸”游戏风格的音乐,极富趣味性。除此之外,该片还多设悬念,在叙述烤猪眼睛部分时,首先混剪食者反应及评价,再以“他们在坏笑什么”引出主题;以及通过“如今,广州人在暗黑烧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始烤活的了”引出活烤海鲜,等等。暗黑烧烤的受众本来相对偏少,蚕、虫、脑花、猪眼睛……很多人不敢吃甚至不敢看,但解说词的调侃逗趣不仅缓解了观众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勾起了其强烈的好奇心。

三、互动性与时代感——自带“网感”的创作

说起网络纪录片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对比,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仍在于因其所处网络媒介而自带的“天赋”——“网感”与互动性。当我们说一个作品具有“网感”时,往往表示它能够贴合时下流行的网络话题或是开启新的热点话题,引发广泛关注,俗称“玩梗”。《人生一串》的解说词无疑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网络热点与流行语,如“下面请阿不都开始他的表演”“我大天朝的烧烤夜宵,永不磨灭的是暗黑的气质”……这些融于解说词中的梗不仅使其内容表达更具风格,也迎合了网民们的口味。

而除了作品本身贴近生活、顺应潮流,互联网的交互性也给了受众更多的参与空间,激发其主动性,作品本身便成为新话题的制造地。赵泽华在《网络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策略》中提到,视频弹幕网站的弹幕不同于传统的页面下方评论,实时性和互动性感更强,可以通过弹幕讨论内容,也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对内容进行更深的解释和联想。当观者的互动欲望被满足,从受者的单纯观看变成内容书写的作者时,其立场也会从“被传播者”主动变成“传播者”,因此作品很容易被受众主动传播从而形成受众群②。基于这样的特点,网络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比传统电视纪录片更易引起话题,形成热门,优秀的作品很快形成良好的口碑,被广泛传播,当然低质量的作品也会“扑街”得悄无声息。广大网民的“声音”督促着创作者们不断创新,催生出愈发精品化的网络纪录片。

四、台网合作成为纪录片发展的新“质保”

随着互联网和视频网站的迅猛发展,电视台已经逐渐转变了以往与视频网站的对抗态度,转而寻求互利合作。台网联动是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差异化特性来达到传播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目的。对于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两方来说,这具有十足的诱惑力。电视台通过台网联动能够拓展其受众,扩大其营销渠道;视频网站则能获得电视台的独家资源,增强自身的品牌竞争力③。

虽然网络纪录片仍呈现出许多电视纪录片不具备的特质与创新点,但许多低质量的网络纪录片也存在着内容浅白、过度设计造作、一味迎合大众的“泛娱乐化”等缺陷,失去了纪录片最核心的价值内涵。而与此同时,在台网联合趋势强化的当下,网络纪录片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双方优势互补,纪录片的出品内容有了更强的质量保证。就美食题材纪录片来说,《风味人生》《早餐中国》《水果传》等都是台网合作的优质典范,强有力的制作团队和制作水平,趣味与“网感”十足却又不失人文情怀的内容呈现,已经成为国内纪录片发展的一大趋势。当然,创作者也应在取材生活、脚踏实地、具备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雷萌.《搜狐大视野》自制纪录片栏目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②赵泽华.网络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策略[J].大众文艺,2019(08):196-197.

③本刊编辑部.台网联动正待时[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10):60.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台网舌尖
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推进报台网深度融合 做强区级融媒体中心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澜沧江流域小湾、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震级完备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