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动的协同学习模式下“三层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电视摄像”的课程教学反思

2020-09-17 11:09□郭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摄像机思路过程

□郭 凯 秦 琛

“电视摄像”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类核心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摄像机的实际技能,并在不断强化技能的训练中提升学生对于画面内容的审美感知,为后续的实践类课程及毕业创作奠定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根据“电视摄像”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在课程考核要求方面,设定摄像机操作考试和影视短片创作两项期末考核内容。

“电视摄像”注重过程性实操训练,从中凝练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突出过程教学的实践动手能力,并综合各班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反馈,融合笔者的教学思路、内容的过程性设计以及摄像机操作过程的反思,并对其进行具体阐释,以期学生可以了解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方法,认知并熟悉电视摄像的专业术语,并能够深入理解摄像机操作的基本原理,最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完成作品拍摄。

一、课程教学思路:“单向传授”至“双向互动”的变革

根据广播电视编导培养方案和“电视摄像”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从展开讲解电视摄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摄像机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各个功能按钮的具体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光线、色彩和运动等造型手段构成影视画面的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因此,笔者的“电视摄像”课程则通过“知识点串讲—摄像机实操训练—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回炉复习”思路进行,它仍然遵循传统课程教学中“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动态循环过程,但每一次的“再”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反思和提升,扬弃的教学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认知的途径和思路应该有所转变,随着媒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继续呈井喷之势的今天,特别是以广播电视编导为代表的影视传媒类专业而言,教师的授课思路应紧密结合学科前沿的技术与信息,在不断“认知—消化—再认知—再消化”的过程中寻求教学思路的突破,同时树立成果导向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以问题为驱动力的“认知—实践”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认知与实践中收获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最终学生与教师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关系互促,真正实现“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时代的快速变迁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资源,更是对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模式的巨大变革”①。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从移动终端来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特别是以“电视摄像”为代表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对当下业界和新近生产的单反照相机和摄像机进行深入了解,学习先进的视频拍摄技术,同时通过网络调研、线下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热门公司和行业最新的技术设备,挖掘视频信息技术进步的内在驱动,将传统视频拍摄的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拍摄技术相融合,提炼技术更新的前沿思路与学生分享。

传统的课程授课思路是以教学大纲和传统的理论内容知识为基础,其教学方式仍是被动型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授模式,因此导致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与作品的参与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的活跃度,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依照此目标,“电视摄像”的课程教学方式需结合互联网时代下以“多媒体网络+协同学习”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思路,通过主动建立学习小组进行作品拍摄,充分运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工具进行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内容当中。针对本课程,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主动查找摄像机的实际操作与应用、小组作品的参与拍摄、最新款入门级及专业级的摄像机及单反等相关知识,先对课程的主要内容做基本了解,然后教师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逐步提升,最终真正通过“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课程内容过程性设计的改革

如果说课程教学思路是课程宏观框架结构的设计,那么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设计便是课程教学细节的展示。精读一部电影需要对电影的主题、题材、细节、情节、结构和视听语言进行解构式分析。同理,每一节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按照过程性中的主题和细节设计进行具体构思。

(一)“三层实践”的过程性主题设计

过程性教学主题的设计是传统课程设计的优势,教师需充分做好课堂备课,同时固定每一堂课的主题讲授内容。互联网时代下的课程教学主题应整合广播电视编导学科知识体系中与课程相关基础理论的主题要点,并结合学科领域最新的前沿理论与新兴技术,以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知识面为基础,以成果导向为落脚点进行主题设计。依照此种方式,笔者依据“电视摄像”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经验与反思,对课程的过程性主题设计如下:

1.摄像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2.摄像基础理论(对焦与变焦系统、曝光系统,色温与白平衡等);

3.最新单反机型与摄像机机型画面的审美表达;

4.最新单反机型与摄像机机型的技术参数分析。

在此课程内容设计之中,1和2是传统基础知识的内容整合,3和4是本课程最新的前沿技术设备,因此笔者设计16课时专门用于摄影摄像前沿技术的分享。3和4通过“多媒体教学+协同学习”的教学思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确立以学生课堂知识点分享为目的,积极参与到课程之中。具体设计思路为:首先是“资料收集”阶段,学生通过前期教师介绍的摄影摄像技术的前沿资讯为基础,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前沿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然后通过群聊等方式展开讨论,最后走上课堂以主讲人身份开展“专题试讲”,将自己对资料的收集和问题的思考面对其他学生进行公开表达,此乃第一层实践。此时,教师以更为专业的学科视角和业界经验对学生的思考提出指导意见,协助学生在认知上进行更为科学规范的训练。在拥有对认知上的一次提升之后,学生进入到拟态实训阶段,通过小组协作将对问题的认知以实践作品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在公众平台或媒体网站完成全息操作,实现第二层实践。随后,作品的发布需要以“线下+线上”的方式进行,接受专业教师和订阅者的反馈,在反馈中不断修改,最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并了解最新摄影摄像技术的审美表达。然而,“订阅者”反馈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强化拟态实训的代入感,未来行业里对于传媒产品优劣评价更多则来自于市场,从而在各方反馈的基础上,最终反馈进入学生群体,成为行业新的认知。而在新的认知中总结得失,发现新的问题,为下一次的资料收集打好基础,这是第三层实践。如此一来,以问题为驱动力的“认知—实践”得以持续推进,使学生与教师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关系互促。

(二)“形式求新、内容唯美”的过程性细节构思

“电视摄像”课程新型的“三层实践”过程性主题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基于传统动态学习基础之上的融合型双向互动的学习模式,老师和学生均可以相互促进,彼此成长。但教学主题的设计思路是课程开展的方向,而具体实施的细节仍值得重构与反思。

笔者认为,新型的“电视摄像”课程的过程性主题设计中的1和2由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但3和4可以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点拨的方式参与完成。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和效果,笔者为由学生主动参与的3和4进行具体的细节设计,以增强学生对摄影摄像前沿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如图。

此图展现最新单反机型与摄像机机型的技术参数部分,学生将通过8个课时,从分辨率、感光度、视频拍摄模式和其他四个部分展开探讨摄像技术的前沿发展,每一小组任选其中的一个主题,按照“资料收集—专题试讲—作品创作”的过程深入了解摄像最新的前沿技术,感受视频拍摄强大的技术魅力。当然,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因此笔者建构“画幅容量—色彩质感—微距远摄—气‘势’”的审美表达路径,这是“电视摄像”课程的顶层设计内容,它是培育学生创新性潜质的关键要素。

从画幅容量与技术参数的衔接、色彩质感、微距和远摄的特殊视角拍摄到最终的气“势”的营造,当下最新的摄影摄像技术既能展现辽阔、大气的锦绣之美,又可展现初发芙蓉、小巧玲珑的朦胧之美,可谓是基于传统审美方式的又一次延展。

如果说技术参数是形式层面的学习与探讨,那么审美表达便是摄影摄像艺术的终极追求,建构“三层实践”的学习理念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以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设计最新单反机型与摄像机机型的技术参数和审美表达的目的则是以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目的,在兴趣中吸收专业的摄影摄像理念,了解拍摄的前沿技术,为后续的创作类实践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笔者希望未来的“电视摄像”课程可以实践此教学模式,以验证此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当然如有与预期效果有所偏差,也可以再次转变思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性设计的探索。总之,授课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常体会,多总结,不断融入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以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反馈。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猜你喜欢
摄像机思路过程
不同思路解答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摄像机低照成像的前世今生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我的思路我做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如何消除和缓解“摄像机恐惧症”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