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康柱 尚永孝(陕西省畜牧产业试验示范中心)
1.牧草种植面积持续增大。牧草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陕西省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粮改饲项目的实施,陕西省牧草种植面积连年增长。据统计,2018年牧草总面积为1393.5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1262.141万亩,一年生牧草131.345万亩。2018年,全省苜蓿保留面积1056.1万亩,较2017年的1004.8万亩增加了51.3万亩,年增幅5.1%。全省青贮玉米种植面积86万亩,较2017年的82.7万亩增加了3.3万亩,年增幅4%。
2.牧草种植种类不断丰富。陕西省牧草种植多元化趋势初步显现,但仍以苜蓿和青贮玉米为主。2018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86万亩,占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的65.5%;2018年紫花苜蓿全省保留面积1056.1万亩,占牧草种植面积的83.6%。近年来,随着奶山羊产业的发展,对牧草的多元化需求逐步增大,燕麦、黑麦、高丹草、甜高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以构树、饲用油菜等为代表的优质蛋白牧草试验示范面积不断扩大,构树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产业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
3.牧草总产量稳步增加。2017年,全省牧草总产量623.9万吨,较2011年增加517.4万吨,增幅486%。其中,紫花苜蓿454万吨,较2011年增加400万吨,增加近10倍。玉米青贮总产量127万吨,较2011年增加79.1万吨,增幅165%。
4.生产布局更加优化。陕西省多年生牧草种植主要集中在榆林、延安等地。以紫花苜蓿为例,榆林、延安、渭南、宝鸡4市2017年年末保留面积分别为598.8万亩、276.4万亩、27.2万亩、26. 6万亩,占全省年末保留面积的59.6%、27.5%、2.7%、2.6%。
一年生牧草主要集中在关中5市。2017年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渭南、咸阳、宝鸡、西安、铜川分别为30.1万亩、22.1万亩、13.1万亩、7.6万亩、6.5万亩,5市总面积79.4万亩,占全省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的62.8%,5市分别占全省的23.6%、17.9%、10.3%、5.9%、5.1%。5市青贮专用玉米种植总面积61.01万亩,占全省青贮玉米总面积的73.8%,5市分别占全省的35.8%、10.7%、11.6%、8.5%、7.2%。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奶山羊产业的蓬勃发展,关中地区的牧草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关中5市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较上年度增加了2.88%,其中多花黑麦草、冬牧70黑麦草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49%、48.1%。
5.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奶牛养殖场、专业合作社、草业公司、国有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牧草生产的主力军,不仅大大提高了陕西省牧草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而且有力推动了种养结合。据统计,全省涉草企业共38家,其中专业化草业公司21个、草业专业合作社17个,产加销一体化的牧草生产模式初步建立。
1.生产水平低。一是牧草生产缺口较大。目前,陕西省奶牛存栏35万头,肉牛存栏149万头,奶山羊存栏200万只,肉羊存栏500万只。按照每头奶牛年需青贮(被密闭储存的青饲料)8吨测算,目前140万吨的青贮年产量仅能满足17.5万头奶牛需求,远不能满足陕西省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据测算,当前陕西省草食家畜苜蓿需求约680万吨,但目前年产量454万吨,缺口226万吨。据调查,2018年仅西安、宝鸡、咸阳、渭南4市就从国外和省外购进苜蓿12.3万吨。规模奶牛场,特别是大型规模养殖场饲喂的苜蓿都以外省调进和国外进口为主。
二是单产水平低。目前,陕西省牧草种植多在陕北、渭北地区,受土质质量和灌溉条件限制,加之陕西省牧草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田间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牧草生产“靠天吃饭”现象比较严重,单产极不稳定。据监测,2016年陕西省苜蓿干草平均亩产约550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750千克)低200千克,与黑龙江、辽宁等地差距更大。
2.牧草种类还需要进一步丰富。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是目前陕西省牧草生产的绝对主力,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牧草总量的81.2%和93.1%,其他牧草产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草食家畜,特别是奶山羊草食、杂食、以草为主的取食习惯,导致陕西省草食畜牧业的生产潜力未能完全发挥。目前,陕西省农户散养奶山羊的日单产平均为3.5千克左右,但规模化养殖场平均日单产为2.5千克左右,相差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模化养殖场单一的饲草日粮不能满足奶山羊以百草为食的采食习惯。
3.牧草品质不高。目前,陕西省牧草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品种选择、田间栽培与管理、施肥、收割加工、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掌握不到位,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种植和初加工生产阶段,已不能满足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牧草品质与国外和国内草业发达省份仍有一定差距。以苜蓿为例,美国进口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甘肃、内蒙古等草业发达省份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在18%左右,一级以上30%;陕西省自产苜蓿杂草较多,商品率低,苜蓿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在16%左右,一级以上比例不高,更有甚者因天气影响不能及时收获干制,坏草、霉变时有发生。
4.生产效益低。据调查,关中地区种植苜蓿年纯利润在200~400元/亩,种植青贮小麦+青贮玉米年净利润在70~200元/亩,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社会资本运作的积极性不高。陕西省38家涉草企业,牧草年生产能力共计17.11万吨,实际年生产1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牧草企业微利运行。
5.奶山羊缺草问题突出。陕西省奶牛、肉牛、肉羊养殖起步较早,全省自产自用或自产自销的牧草大多用来饲喂奶牛、肉牛和肉羊。就拿青贮牧草来说,用于饲喂奶山羊的不足6%,尤其是千亿级奶山羊工程实施以来,牛羊争草矛盾则进一步加剧。
6.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土地流转成本高,牧草规模化发展缓慢。牧草产业化的基础是集中土地,连片种植。陕西省草食家畜养殖多聚集在关中地区,特别是奶山羊产业97%的存栏量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该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功能区划定以后,种植牧草的土地比较有限, 加上多数农民不愿意出让土地,土地租金高,土地流转成本占牧草生产成本的50%以上,限制了牧草产业化的发展。
二是草业生产资金占用量大,缺口突出。一般贮存1万吨青贮秸秆需要资金350万~450万元,资金占用9~10个月才慢慢见效,高成本导致普通社会资本难以参与进来,牧草企业周转资金瓶颈突出。
1.把牧草产业化和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牧草是发展千亿级羊乳工程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千亿级羊乳工程的推进和实施对牧草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奶山羊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对优质牧草需求的急剧增加,牧草产业发展迎来了春天,要把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找到“粮草兼顾、生态优先、草畜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转变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对种草大户、牧草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促进牧草业向产业化发展。调整粮改饲、苜蓿种植等项目实施区域,重点向奶山羊大县集中,扶持引导牧草种植,带动草业发展。加大草业机械投资力度,落实农机补贴,加快草业机械化进程。同时,加大落实土地政策和信贷支持力度。
3.推广多种牧草种植,丰富奶畜“菜篮子”。提高牧草多品种、多种类、多元化发展水平,开展牧草间作套种、混种混收,混合干制、混合青贮技术试验示范。扩大紫花苜蓿种植,逐年加大杂交构树、饲用油菜、甜高粱、高丹草、黑麦草、红豆草等优质饲草试验、示范、推广和种植力度,使奶畜“菜篮子”变得更加丰富。
4.加大技术支撑,提高牧草生产水平。大力推广机械化收贮,提高牧草业机械化程度,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提高青贮添加剂、黑白膜封窖、包裹青贮等新技术利用率,开展牧草多品种、多种类、间作套种、混种混收以及混合干制、混合青贮技术试验示范,提高牧草良种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
5.健全牧草产业体系,培育专业化饲草企业。加强牧草质量检测、监管和执法体系建设,支持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提高牧草质量水平,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奶山羊养殖基地县培育专业化饲草企业,实现优质牧草的种植、加工、组配、配送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