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宁宁
[摘 要]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产业扶贫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产业扶贫带来的内生动力不足、扶贫产业对扶贫干部依赖性强等。扶贫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为了防止返贫,建议建立防止返贫预警机制、强化脱贫内在持续动力、推动建立可持续产销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 产业扶贫;防返贫;脱贫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3-43-2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成为众多扶贫方式中最具活力的扶贫方式之一。但受制于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等差异,产业扶贫在深度扶贫模式发展背景下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模式同质化严重以及扶贫干部调任后扶贫产业停滞不前等[1]。下面针对产业扶贫现状以及产业扶贫背景下存在的返贫风险进行分析,并为产业扶贫的长效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1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扶贫带来的内生动力不足
产业扶贫注重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状况,引入外部资源优势与当地特色相结合,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外力帮扶等多重手段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在产业搭建过程中,往往是当地政府、扶贫干部、相关企业主导,采用企业与农村合作社搭建关系、农村合作社与贫困户搭建联系的方式构建扶贫体系,而贫困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度较低,缺乏对产业的深度认识,不能真正获取产业发展的核心。这便造成大部分贫困人口对扶贫产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不能客观分析产业的优势与不足,盲目跟随农村合作社的指挥安排。由此导致脱贫人口没有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欠缺敏锐的市场意识,依然处于思想陈旧、创新意识不足的状态。部分脱贫人口自身竞争力低,对产业依赖性极强,承担产业运作潜在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存在一些贫困户暂时脱离贫困但不能应对未来产业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偏好政府补贴式“输血扶贫”,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1.2 扶贫产业模式简单,与市场联系弱
在脱贫攻坚战即将吹响胜利号角的今天,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发展现实来看,深度贫困地区与市场联系弱,产业化程度低,大多还处于小农生产阶段。产业扶贫模式有10余种,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選择发展的模式各异。但在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往往没有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形成长远持久规划,存在对当地特色、产业布局、市场前景等方面挖掘力度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在扶贫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精准定位效果差,导致产业发展存在小、散、同等突出性缺陷,无法形成集聚性规模效应。一些地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缺乏深加工带来的附加值效益,形成的产业往往见效快但持续发展能力差。由于缺乏特色,扶贫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偏弱,占有市场份额不高,一旦相关产业市场出现变动,极有可能导致贫困户收入急转直下,再次戴上贫困的帽子。例如,2017年贵州省关岭县火龙果由于收购价格过低,一些种植户将腐烂的火龙果倒入水池,导致池水变成粉色;2019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新上市的马铃薯因为遭遇市场供给相对过剩而价格暴跌,种植户667 m2收入不足100元。这些严重的滞销现象并非个例,发生的根源均是由于产业没有深度融合当地特殊情况,扶贫过程中仅仅发掘了表面问题,而未结合市场变化及地区特点以深究贫困之根。
1.3 扶贫产业对扶贫干部依赖性强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差。在扶贫产业搭建过程中,扶贫干部积极奔走联系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许多龙头企业看重扶贫干部的能力与信誉,纷纷投资建设,对当地贫困人口带来短期增产增收。但随着扶贫任务的完成,扶贫干部相继调离,一些脱贫地区后续建设任务缺乏有效对接,往往引起企业催款、资金链断裂、工程停滞等问题,导致产业持续运营效果不佳,甚至面临产业停摆的严峻问题。此外,由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依赖扶贫干部引导,对产业发展参与程度有限,无法实际掌握产业运行各环节的发展规律,缺乏操作经验和实践机会,应对产业风险的能力不足。对于一些处于脱贫边缘的脆弱人口来说,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波动对这些群体带来的影响十分强烈,极有可能导致已脱贫人口出现返贫风险。而且对于依赖产业维持收入的家庭来说,产业的波动会带来家庭收入来源不稳定,易出现致贫风险。
2 产业扶贫背景下防止返贫的策略
2.1 建立防止返贫预警机制
扶贫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返贫问题客观存在于脱贫攻坚战的每一个时间节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实际经济状况脆弱,短时间内的脱贫并不意味着长久持续摘掉了贫困帽子。因此,搭建防返贫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止返贫预警机制尤为重要。防返贫预警机制是贫困发生的提前筛查与及时帮扶,能有效发现扶贫过程中的漏洞并解决返贫带来的各项损失,通过对脱贫人口各项情况的动态观测,为当地干部深入民众、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达到精准定位、有效帮扶的目的。需要通过扶贫部门加强监管、其他部门联合协作,以脱贫的内在逻辑为依托构建返贫预警机制。需要根据脱贫户的实际情况,将返贫风险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水平制订精准的应对计划,通过深入调查摸排潜在返贫原因,着力关注脱贫户的持续发展,从而构建长久的脱贫致富机制[2]。
2.2 强化脱贫内在持续动力
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于西部地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往往交通不便、缺乏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导致当地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贫困人口虽然摆脱了物质层面的窘境,但是精神层面的提升却远远落后,多数脱贫人口缺乏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部分人依旧存在依赖政府补贴支持的思想,要做到真脱贫、防返贫,就需要从思想上帮助处于脱贫边缘的脆弱群体持续补课。对此,政府需要加强对脱贫人口的经常性教育,包括产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提升教育,让当地农户不仅能深化对产业的专业认知、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明白幸福的生活是靠踏实奋斗得来的,改变他们陈旧固执的思想观念,提升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产业经营的实际主体。贫困人口只有在思想上有了致富的信念,通过外在的专业知识学习,加之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才能激发他们自身内生动力,从而巩固脱贫成果。
2.3 推动建立可持续产销体系
扶贫产业不仅要能做得出产品,更要卖得出产品,只有保障产品顺畅销售,才能保障农户稳定增收,维持并发展已有的扶贫成果。在销售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十分关键,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化背景,针对扶贫产品定位模糊、市场竞争力不高的问题,需要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产销渠道,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扶贫产品的知名度,做到销货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零售,要扩大销售途径,与各类批发市场、超市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新型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带货的营销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各级政府要保障扶贫产业能打破信息壁垒,及时获取市场变化情况的最新数据,及时制订针对市场波动的应对措施,打破产销对接不平衡带来的滞销困境。在销售环节引入专业的营销人才,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主动了解、分析市场需求,紧随时代潮流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制定适宜的营销政策,保障扶贫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各环節顺畅流通,铺好产业扶贫的最后一段路[3]。
2.4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扶贫作为一种效果良好的脱贫方式,只有在多方面交互配合下才能发挥最大优势效果,规避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要避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结构产生的薄弱效应,发展多维产业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推进产业持续经营,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工具,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策”的因地制宜精准战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特色产业多元结构,从而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翔实且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国家帮扶政策,盘活当地特殊资源,顺应扶贫产业市场发展规律,既要认识到产业在市场中的特殊地位,也要避免盲目做大产业而忽视市场需求导致的破产。将扶贫产业的根深深植入当地的资源利用中,形成稳固、牢靠的发展态势,发展能让农户获得切实受益的产业,助力农户摆脱贫困、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程明,钱力,吴波.“后扶贫时代”返贫治理问题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81-87.
[2]关孔春.精准扶贫中返贫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21):29,31.
[3]兰定松.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返贫困防治探讨:基于政府和农民的视角[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