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民
尽管处在南极这个“天然冰库”中,但冰箱仍是南极科考站的必备之物。这是因为,虽然南极最低气温非常低,但就140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来说,年平均气温–25℃。考虑到各国考察站多建在大陆边缘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不可能终年保持在0℃以下。更何况很多食品都需要在–20℃左右保存,以保证存放一年时间。还有的食品要在一定温度范围之内保存,所以冰箱是少不了的。考察站配备的既不是家用的冰箱,也不是一般单位食堂用的冰柜,而应该称作小型冷库,每个容量大约十几立方米。这种冷库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制作,有的是恒温在–25℃,主要用来保存肉类;有的是恒温在–10℃的;还有的是恒温在0℃~5℃的,主要用来保存鲜蛋、水果和蔬菜。
南极的气象复杂多变,特别是突然而起的暴风雪对正在进行野外考察的人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这种恶劣天气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最多两三天就会过去。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使野外考察队员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下能有个临时躲避之处,设立了许多避难所。避难所里存放一些食品、燃料、通信器材、御寒服装等,几个人在避难所生活几天不成问题,待天气转好再出去。这些避难所的门从不上锁,各国考察队员以及游客和探险者遇到不测时可随时进入避险躲风,饿了有食物,冷了有衣被,自行取用,不用付款。这是救难护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南极地区的具体体现。
要想在世界寒极的南极洲居住,首先要解决房子的保温问题。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把房子的墙加厚、再加厚就有保温效果了。其实,墙体再厚都会被冻透。用科学术语来说,墙体本身就是一座“冷桥”。如果有一个穿透墙体的螺栓,就会大大降低室内温度,并从螺栓的室内一端开始结霜,进而结成一个大冰坨。科学工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找到了一系列克服“冷桥”、增加保温效果的好方法。现在,南极建筑采用最多的是“夹心饼干”式的墙板:两面光滑、坚固、耐腐蚀,中间是保温材料。通常两面采用的是耐低温的薄钢板,中间夹层是聚氨酯发泡材料。除了保温,房子还要防止被大雪埋住,所以房屋会被抬高,距地面一两米。当强风吹着雪花袭来时,遇到“墙”的阻挡,就会加速寻找突破口,一部分风雪从房子顶部席卷而去,另一部分由于建筑物下有一类似通风管的通道,这样大风就将雪从下面吹跑,房子也就不会被埋起来。
由于南极大陆十分干燥,取暖和科学研究又使用着大量的电气设备,发电机的用油和实验用的易燃化学药品都是导致火灾的隐患,所以考察站的防火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南极,房屋一旦失火,要想扑灭是很困难的。苏联的东方站、日本的昭和站、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智利的马尔什基地等都发生过严重火灾。各国考察站从设备到建筑都采取了防火措施。一方面建筑材料要尽可能使用防火材料,或经防火处理的材料;另一方面房屋要分群建立,错落有致。易燃的油库和实验室要距离居住区50~100米以上,一旦有一处失火,不致殃及其他建筑。同时,考察站建有防火警报系统,考察队员也经常进行消防演练。
在南极洲越冬的人员,需要在那里工作、生活长达一年之久。尽管环境恶劣、工作艰苦和生活单调,考察队员们却很少患感冒和其他传染病。只有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新队员由其他大陆登上南极,才有可能把感冒传染给越冬队员。即使这样,人们感冒的症状也不严重,一般不发烧,只是流鼻涕,很快就会痊愈。受到轻伤,也不用担心伤口感染。据医学专家考证,在南极即使患有其他疾病,治疗所用的药物剂量也比在其他大陆上要少,而且好得也快。原因就在于,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大陆。加上南极洲气候酷寒,传染疾病的蚊、蝇和细菌无法在这里生存和繁衍。南极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也少到用仪器都难以检测出来。所以,南极缺少使人患上传染病的病原体。但是,南极毕竟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南极考察队员容易出现冻伤和意外伤害事故。因此,各国南极考察站均建有医务室,可以进行小型手术;遇到大的外伤事故,周围的考察站站医会进行联合会诊和手术,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期处于南极这种超洁净的环境中,会使人对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考察队员一旦离开南极返回其他大陆,一时难以适应众多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反而容易患病。
在南极,最隆重的节日不是元旦、圣诞节、春节和其他大家熟悉的节日,而是几乎不为人所熟知的仲冬节。生活在南极的各国科考队员约定俗成把6月21日这一天作为他们的节日。由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也是南半球的冬至,过了这一天,南极也像南半球其他地区一样,黑夜将与日递减,白天将与日俱增。这一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黑暗、最难熬、最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光明就在眼前。每当这个节日来临前,各國南极考察站都要互致贺电。两站距离近的,就相互发出邀请,约定好走访时间。每个考察站都要精心布置一番,准备好演出的服装、道具,还要准备好各种食品、点心、糖果、礼品,非常隆重地庆贺一番。在考察站比较集中的地区,各考察站还要进行“大串联”,共同欢庆这个南极特有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