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

2020-09-16 02:43伍文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动量长三角权重

伍文生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发现创新系统的组成原理与生态系统有相似性,创新范式研究进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阶段[1]。2003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总括性概念[2]。黄鲁成最早开始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3]。刘志峰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4]。祁明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五个环形成的结构体系[5]。詹志华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内生、外生动力机制[6]。郭金明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会经历新生、成长、成熟和重生等阶段[7]。在定量评价方面包括适宜度[8]、健康性[9]、成熟度[10]、创新效率评价[11]等。

综上所述,有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包括内涵、构成要素、结构体系、生产机制、发展阶段、系统评价等。但针对跨行政区域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主要有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位适宜度评价[12]。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3]。通过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有利于定量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创新活动质量,为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1 模型选择

生态位由Grinell首次提出并认为是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14]。李自珍认为生态位适宜度是指一个种居住地的现实生境条件与最适生境条件之间的贴近程度[15]。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是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其自身所需的最佳资源位与区域创新环境所提供的现实资源位之间的贴近程度[16]。生态位适宜度值越大,说明现实资源位与最佳资源位越接近,反映创新主体所需的创新条件满足程度高,能够有效开展创新活动。反之,生态位适宜度值越小,不利于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假设有m个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则Fij(i=1, ,….m;j=1, ,….n)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值,模型的构建步骤如下:

1.1 基于改进CRITIC法确定生态因子权重

1.1.1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量纲和数量级不同,在进行评价之前,根据指标性质,采取最小最大标准化方法,将Fij转化为无量纲化的fij。

正向指标:fij=(Fij-Fjmin)/(Fjmax-Fjmin),

(1)

负向指标:fij=(Fjmax-Fij)/(Fjmax-Fjmin)。

(2)

式中,F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值,Fjmin和Fjmax分别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fij为对应的标准化值。

1.1.2 确定指标权重

(3)

Cj越大则表明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相对重要性也越大。则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wj应为:

(4)

进而得到权重向量w=(w1,w2,…,wn) ,1≤j≤n。

1.2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18]1.2.1 生态因子的最佳生态位faj

假设f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指标j上的现实生态位,faj(j=1, ,….n)表示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上的最佳生态位。

faj=max(fij),(j=1, ,….n)

(5)

1.2.2 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Suitai

(6)

式中,Suitai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适宜度,如果该值越大表示适宜度水平高;wj表示第j个指标所占权重,表示该指标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程度;ε是模型参数,取值范围[0,1],参数值大小一般根据Suitai=0.5来确定。

1.2.3 确定模型参数ε值

(7)

ymin=min{yij},ymax=max{yij}

1.2.4 计算进化动量EM

进化动量EM能进一步说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进化空间,如果进化动量EM值越大,表明其适宜度的提升空间较大。其公式为:

(8)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结合覃荔荔[19]、苌千里[20]、刘洪久[21]、张贵[22]等已有文献梳理,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构建包括创新群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成果4个生态要素,11个测评指标,27个生态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创新群体。创新群体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动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研究机构、高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能够反映企业创新水平;研究机构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能够为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提供源动力;高新院校及教师数量能够反映对创新的支持以及对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

(2)创新资源。创新资源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活动提供条件,主要创新人才、创新经费、创新投资。R&D人员反映出创新活动人力资源的丰富程度;R&D经费支出及创新投资情况,反映创新活动资金的充足情况。

(3)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创新群体利用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所处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环境。通过人均GDP、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支情况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图书馆数量及藏书量反映区域的文化基础;公路、铁路里程数以及邮政、电信业务量情况反映创新交流活动便利程度。教育费用支出能够为区域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重要的经费保障。

(4)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活动的结果,主要包括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三大专利授权量情况能够反映创新活动的理论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及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能够反映创新活动的应用成果。

表1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因子指标权重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国民经济社会统计公报、统计年鉴以及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3 数据分析结果

2.3.1 利用改进CRITIC法确定生态因子指标权重

将2016-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原始数据构成4X27阶判断矩阵,通过公式(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利用改进CRITIC法公式(4),确定了27个生态因子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2.3.2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确定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和进化动量

在利用改进CRITIC法确定生态因子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利用公式(7),确定模型参数ε值。2016-2018年参数ε值分别是0.4809、0.4901、0.4926。将模型参数值带入公式(6),得出2016-2018年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其进化空间情况,利用公式(8),得出其进化动量。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6-2018年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评价结果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第一,利用改进的CRITIC确定各年份生态要素的权重。从赋权结果来看,2016-2018年平均权重排序分别是创新环境(0.4130)、创新群体(0.2450)、创新资源(0.2153)、创新成果(0.1271)。说明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程度大,应不断加强经济环境、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创新环境生态要素又以经济环境影响排首位;从单个生态因子权重来看,2016-2018年平均权重排在前三位生态因子分别是研究机构数量、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邮政业务量,说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水平受创新群体中研究机构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影响。

第二,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从总体来看,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呈现不均衡性。生态位适宜度方面,江苏位列第一位,2016-2018年生态位适宜度平均得分达0.8377,说明江苏省所需的最佳资源位与区域创新环境所提供的现实资源位之间的贴近程度高,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以2018年数据为例,13个超过平均权重的生态因子中,江苏省有10个生态因子指标数值排名第一;进化动量方面,安徽省排在第一位,2016-2018年进化动量平均得分达0.9017,说明安徽省生态位适宜度提升空间较大。

3.2 建议

3.2.1 不断提高生态要素质量,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水平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开展各类创新活动都需要长期持久的积累与完善的过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各类创新生态要素及生态因子构成的有机体。因此,要发挥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创新群体的创新主体作用,着力优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创新环境,提高创新人才、创新经费、创新投资等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理论和应用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水平。

3.2.2 发挥创新比较优势,激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动力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三省一市要准确评估自身创新优势与劣势,定量分析生态位适宜度,不断发挥创新优势要素,补齐创新短板,注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内生动力的培育,大力发展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注入创新发展新动能。

3.2.3 建立共生协同演化机制,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格局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下,逐步建立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协同演化机制。首先,要理顺协同合作体制机制,成立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广泛参与的各层面、各行业的全方位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联盟,建立区域间协同沟通体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创新人才、创新投资等创新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平台,实现各省市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转化、产出平台的互联互通,发挥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最大效果。同时要扩大市场开放力度,推进对外投资、高新园区、经济开发区全面开放,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最后,建立统一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创新成果为纽带,坚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群体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动量长三角权重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权重常思“浮名轻”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