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水莲,曹 礼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有磕磕绊绊,面对人生中的灾难、困难与挫折,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些人会被这些负面因素造成的压力摧垮,有些人却能积极应对,这就取决于个体心理弹性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 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心理弹性,它指个体在遭受不利处境或危险遭遇之后,并未朝着创伤方向,而能循着正常轨道发展的现象。经过40 余年发展,心理弹性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快节奏社会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大一面临大学独立生活的压力,大二大三面对着学业压力,大四升学就业压力都深深的困扰着莘莘学子。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承受能力,而部分大学生缺乏有效应对压力环境的方法和经验,需要正确的教育对策进行指导。通过探讨湖南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现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发挥其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心理弹性,也有学者称其为 “心理韧性” 或 “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的概念是在对压力应对或危机应对的研究中逐步发展而成的。研究者发现一些能够在压力情境与生理疾病或心理困扰之间起缓冲作用的个体特质或能力,这些特质曾经被称作抗压力、保护因子等[1]。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者们采用心理弹性(resilience) 来表达个体面临压力或挫折情境复原的能力。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的兴起,心理弹性研究在21 世纪得到发展,Sternberg 认为:心理弹性是人性的积极面,是人类天赋的潜能,正是这样的潜能让个体能够追求自我实现、利他主义、拥有智慧。与此同时,特别是美国遭遇 “9.11” 恐怖袭击之后,心理弹性研究受到了西方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们关注心理弹性能量来自何方、如何通过各种体验式教育来培植青少年身上的这股潜能,并积极探索如何将心理弹性理论应用于心理干预等方面。
我国高校教师杨彩霞(2008)进行的研究证实了心理弹性在个体面对压力事件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可以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2]。曾玲伟(2017)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追踪研究中发现三者之间关系密切[3]。高登峰(2008)在大学生复原力与压力事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与心理症状呈显著负相关[4]。教育方面,熊庆秋(2011)考察了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作用,发现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其自控性、挑战性、灵活性、乐观倾向及弹性均分等方面较之辅导前都有显著的提高,团体辅导成为心理弹性的重要教育对策之一[5]。学者张运红(2014)认为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大学生情感温暖理解以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6]。”
从以上论述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虽然当前国内外已经对心理弹性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国内也对心理弹性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也不能回避对心理弹性的教育对策研究尚在发展阶段这个现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并结合结果进行心理弹性教育对策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弹性的研究,有助于发挥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防护作用。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训练,丰富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提升方式,为高校教师提升学生心理弹性提供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403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SPSS19.0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教育对策。
1. 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从湖南省内一本、二本、三本三个不同层次的高校选取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实际发放问卷480 份,对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规律性作答的样本、漏答错答的样本,保留有效问卷403 份,有效率为84%。被试年龄18~23 岁,其中男生119 名,女生284 名;大一学生100 名,大二学生130 名,大三学生130 名,大四学生43 名。
2. 调查工具
大学生基本情况问卷:大学生基本情况问卷由研究者编制,包括性别、年级、学校批次、所属生源地、家庭情况、是否独生、是否为学生干部等内容。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 —RISC),原问卷包含25 个项目,采用里克特氏5 点量表评定法,从1~5 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几乎总是。经张建新、余肖楠(2007)修改后总量表的α 系数为 0.91,其中坚韧分量表为 0.88,力量分量表为 0.80,乐观分量表为 0.60,三个维度(坚韧、自强、乐观)的结构较为合理,对量表进行计分处理后,得分越高,表明该项目上表现越好。
3. 研究程序
将大学生基本情况问卷、心理弹性量表项目编辑成一份大学生成长调查问卷,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集体培训,对问卷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进行统一说明,避免主试导致的干扰,统一指导语,强调保密原则,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
4. 数据分析
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建立原始数据库。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 进行统计处理,选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1.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
表1 大学生心理弹性基本现状
由表1 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被试心理弹性低于理论中值(问卷采用里克特 5 点计算,理论中值为 3 分),心理弹性发展较差,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在张志远(2014)的研究中,心理弹性的各平均分均大于理论中值,与本次对湖南地区大学生时研究显现出相反的状况[7]。出现这种相反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在张志远的研究中选取的研究对象全部为某师范学校的学生,样本间差异性小,在过去师范毕业学生能够直接领取教师资格证,教师社会地位较高,生活工作压力较小,且师范学校对心理健康关注度较其他学校高,心理弹性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心理弹性平均分高于理论中值;而本研究中采集了不同学校的学生,样本间差异大,且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重,可能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所以呈现出大学生心理弹性低于理论中值的结果。
2. 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分析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大学生整体上心理弹性高于女性,但差异并不显著,在各个维度上,男女生的心理弹性差异也并不显著。
表2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分析
3. 基于独生子女身份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分析
以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在“韧性”“力量”“乐观”“总分” 四个维度上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但是并没有显著差异。
表3 独生子女身份差异分析
4. 基于家庭所在地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分析
以家庭所在地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在“韧性”“力量”“乐观”“总分” 四个维度上城镇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得分略高于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特别是 “乐观” 这一维度(t=2.231,P <0.05)上,差异显著。
表4 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
5. 基于学生职务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分析
以是否承担学生职务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在 “韧性”“力量”“乐观”“总分” 四个维度上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与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无显著差异。
表5 是否为学生干部差异分析
6. 基于年级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分析
以年级差异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坚韧”“总分” 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力量性”“乐观性” 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大二”“大三” 学生心理弹性差异显著(P<0.05)。
表6 年级差异分析
表7 年级平均差分析
7. 基于学校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分析
以学校录取批次差异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坚韧”“力量”“乐观”“总分” 四个维度上心理弹性均无显著差异。
表8 学校录取批次差异分析
8. 基于家庭情况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分析
以家庭情况为自变量,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情况(单双亲)不同与心理弹性并无显著差异。
对总分做多重比较后发现 “大四” 学生与
表9 家庭情况差异分析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量表评分中间值,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弹性整体状况较差。一方面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重,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全国不少学校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不少学生对此还是比较忽视,对心理问题不了解、不理解使其讳疾忌医,加重了心理问题,因而导致心理弹性的低水平。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研究发现生源地为城市和生源地为农村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乐观因子上城市学生心理弹性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显著,这与刘静洋、娄悦(2019)的研究结果一致。近些年农村社会变迁,面对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农村大学生易产生冲动情绪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农村大学生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加深了农村大学生的焦虑;生源地为城市学生家庭条件普遍高于农村,农村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资源缺乏,在课外知识、文体艺术、英语等各方面弱于城市生源大学生,这导致农村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比城市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后会出现悲观的心态,出现自卑心理,对未来的乐观程度降低,所以在心理弹性的乐观性水平低于城市生源的学生[8]。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研究显示各年级学生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维度上的差异性显著;大四学生心理弹性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而对比大一学生差异不显著。大一是新生季,面临着熟悉新环境的压力,大四是毕业季,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心理弹性的坚韧性会有所增长,而在大二大三时压力较小,学生主要的心思在学习上,所以大四会与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弹性有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而与大一学生在心理弹性水平上差异较小。
不同录取批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以往少有关于不同录取批次与大学生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而本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各录取批次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弹性差异不显著,录取批次对大学生心理弹性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在当今社会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的学生都面临着同样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各录取批次大学生心理弹性趋于一致。
在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总体上,男大学生心理弹性略高于女性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21 世纪以来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男女生面临的生活压力逐渐趋于一致,心理健康发展也趋于同步,男女心理弹性水平进一步趋同,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
是否独生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心理弹性总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而在以往研究中(滕秀杰,2008),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9],这可能是由于过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总会得到家庭成员的无微不至关爱,心理承受能力较小,而非独生子女却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得父母的关爱,这种竞争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导致过去非独生子女心理弹性高于独生子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改善,90 后非独大学生大多在家庭都能得到平等的照顾与关爱,缺失了竞争性,而随着人们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诸多关注,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得以收获更多的良性支持与鼓励,凝聚了更多祖辈家长的正性关注,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与自我价值感。导致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弹性逐渐趋同,李娜(201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认知评价、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中家中子女排行不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证实了这一点[10]。
不同学生职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研究显示是否有学生职务对心理弹性发展并没有影响,大学生竞选学生干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然而没有竞选学生干部的同学也能够通过在外兼职提升自己的能力,生活中面临的压力相似,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也相似。
不同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从本研究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亲家庭成长背景下的大学生在心理弹性整体水平以及坚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上与双亲家庭成长背景下的大学生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在所有被试中,单亲家庭成长的大学生较双亲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少很多,在统计时代表性不足,这可能是造成两者差异不显著的原因。
进入大学的农村学生的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锻炼,心理发展不平衡。普遍存在着强烈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闭锁性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美好的愿望理想与当前现实不如意之间的矛盾。在交往时往往存在孤僻、自卑的心理,希望得到帮助的同时,又害怕自己感情暴露,需要得到朋辈的关爱,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不同生源地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团体凝聚力,提升农村生源地学生的乐观性。
团体心理辅导有巨大的影响力,有多个影响源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互相了解,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学习、模仿、观察、认识;团体心理辅导减少了成员对领导者的依赖,增强了团体支持与团体动力;能及时处理破坏性的与消极的影响力。
对于农村生源地学生,可以开展乐观性的团体辅导:情绪作为脑内的一种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心理弹性的乐观因子。在开展乐观性团体辅导的初步阶段需要设计多种能够促进愉悦情绪、活跃气氛的团体活动,通过团体活动使团体成员放松,减少焦虑、激发活力,促进成员互动。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乐观性因子的差异主要源于自卑的心理与对自身缺乏清晰的了解,在团体活动的开展阶段,组织者需要进行能够拉近彼此关系、增进团体凝聚力的互动,拉动组织者与团体成员的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动作表演、言语表达等方式缩短参与者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使团体成员能够体验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一种健康、无害、亲密的关系;进行猜猜我是谁、个性发现等活动,在活动中确保团体成员能够及时的得到反馈,从反馈中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体会被人理解的感受;教学自我肯定技巧和理清疗法,强化成员自我认识,培养积极理性的认知方式,接纳不一样的自己,增强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心理弹性乐观性。在团体结束阶段进行压力训练,时间馅饼等活动,提高成员应对压力的能力; 开展化妆舞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团体成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展现自己参与团体后的新面目,引导团体成员思考和规划未来,乐观地面对未来。
将团体辅导与一对一心理疏导相结合,能够补充团体心理辅导的不足,深化团体辅导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督导,使用 “松弛训练” 等能够使学生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技巧,以促进自我肯定,克服自卑心理。通过倾听、观察等技术发现学生潜藏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下的想法和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关于个人生存的疑虑,发现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审查自己,激发自身潜能,让生活变得更有效率。
从整个大学生涯来看,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呈现先高后低,大二达到最低点,然后增长,到大四到达顶峰的趋势。
大二时期成为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的关键期,经过高考的压迫和大一的熟悉环境后,大部分大学生在大二开始进入松懈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力量性因子出现明显降低,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大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与恋爱心理;适时开展关于爱情问题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们答疑解惑;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情绪的基本知识、学会调控情绪,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情绪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技巧及处理人际问题的办法,调适人际交往的障碍,培养优秀的交往品质,优化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因子与力量性因子。
处于大四阶段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与学习,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并有了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在心理弹性水平上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基本能够较好地处理自己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但是依旧远低于理论中值,对于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大四学生团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沟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课堂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求职和以后的生活。
未来发展的困惑是大四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进行大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帮助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习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以促进健康成长,提高心理弹性中的乐观性;通过学习压力与挫折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毕业生求职的压力现状、特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求职压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应对社会压力,提升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弹性中的坚韧性;进行生命教育发掘大学生的生命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尊重生存的前提下,充分凸显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成就自己的人生。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弹性普遍较低,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学生职务、学校录取批次、家庭结构是差异不显著;在生源地、年级上差异显著;在生源地上城市大学心理弹性乐观性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在年级差异上大四学生心理弹性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希望这些教育对策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迈向成功。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不能避免问卷中的问题受到社会赞许性等因子影响,最终干扰问卷的有效程度,并且由于条件限制,在被试选取时仅选择长沙地区的三所大学,样本的代表性现状还有所欠缺。
教育对策分析只进行了经验分析,没有对其是否有效进行量化研究,因此说服力有些不足。在教育对策设计着重对有显著差异的现状进行了设计,没有顾及到心理弹性的全面发展。
理论的研究终究是为了服务于实践,对心理弹性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的分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心理弹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设计不同干预策略做对比分析,使研究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