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成, 陶雪梅, 朱延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 1. 普通外科, 2. 军事医学与特种学科, 山东 青岛, 266071)
既往临床治疗低位直肠癌常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虽然可有效清除病灶,但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大,不利于患者预后,且会对肛门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成为临床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2-3]。但是TaTME手术多行低位或者超低位吻合,会对患者术后排便功能造成一定影响[4]。本研究旨在探讨TaTME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7例行TaTME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5]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排便功能,并根据排便功能情况将其分为LARS组(评分≥21分, 42例)及无LARS组(评分≤20分, 45例)。其中LARS组男27例,女15例; 年龄42~75岁,平均(52.13±2.16)岁; 肿瘤直径2.10~4.50 cm, 平均(3.48±0.69) cm; 手术时间180~310 min, 平均(245.12±60.31) min。无LARS组男29例,女16例; 年龄43~75岁,平均(52.19±2.11)岁; 肿瘤直径2.00~4.70 cm, 平均(3.47±0.67) cm; 手术时间182~315 min, 平均(245.10±60.29) min。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 ① 患者均符合《欧美与日本中低位直肠癌诊治指南解读》[6]中低位直肠癌的诊断标准,且均行TaTME术治疗; ② 临床资料均完整且影像学资料清晰者; ③ 患者对本研究资料的采集知情; ④ 无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⑤ 术前肛门括约肌未松弛者。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 ② 伴结直肠多原发癌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③ 术前肛门功能较差且出现失禁者; ④ 伴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1.2.1 TaTME手术方法: 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采用5孔法进行腹腔镜手术,建立气腹,游离直肠系膜,于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将血管夹闭,裁剪系膜,充分游离直肠上段系膜。消毒会阴部,充分扩肛后对直肠腔进行冲洗,放置肛门拉钩,距肿瘤1~2 cm处荷包缝合肠腔冲洗; 连接灌注二氧化碳(CO2)使压力为12 mmHg, 利用无菌手套连接CO2管道作为压力缓冲装置。腹腔镜下缝合下方环形切口直肠壁,进入直肠周围间隙后,用电钩自下而上逆行游离,过程中注意对周围脏器及组织的保护。经肛操作与腹部操作平面汇合并在腹腔纱条上作标记,此过程根据肿瘤直径等情况决定预防造口,提出直肠残端并切除,吻合结肠直肠或肛管,进行常规回肠预防性造口,术后3个月回纳。
1.2.2 临床资料收集和分组方法: 设计临床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基本情况等。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 基本情况: 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吻合口与肛缘之间距离、吻合方式、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合并高血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7]中诊断标准)、糖尿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8]中诊断标准)、血脂异常(符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9]中诊断标准)等。采用LARS量表得分情况进行分组,该量表共包括5项内容,满分为0~42分,其中0~20分为无LARS; 21~29分为轻度LARS; 30~42分为重度LARS。将无LARS的患者纳入无LARS组; 轻度、重度LARS患者纳入LARS组。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新辅助放化疗均可能是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吻合口距肛缘<2 cm、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均可能是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
表1 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术后排便功能单因素分析
传统开腹手术虽然可有效切除病灶,但其创伤较大,术后易反复,临床应用效果不佳[10-11]。TaTME是经肛路径进行手术,可有效避免骨盆所造成的手术困难,临床常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进展[12]。但经肛操作过程中需扩肛留置肛管,且需行低位或者超低位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排便功能。
既往研究[13-14]发现,年龄是影响Ta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因素之一,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肛周肌肉会发生萎缩及退化,降低肛门静息压,继而影响患者的排便功能,但目前该结论尚未得到证实。本研究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吻合口距肛缘、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新辅助放化疗均可能是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原因为肿瘤与肛门之间的距离越小,其位置越低,对肛门括约肌影响越大,肛门静息压降低更为明显,会对患者排便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新辅助放化疗在降低低位直肠癌肿瘤分期的同时,对患者排便症状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可增加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括约肌高压带的有效长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证患者排便功能,故术前应对患者充分评估,适当给予新辅助化疗。肛门括约肌对肛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一旦肛门括约肌受到损伤,直肠内水分吸收就会发生异常,可能会加重直肠负担,进而导致直肠排便功能异常,故临床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尽量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保护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吻合口的位置对患者直肠功能具有一定影响,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越小,原有直肠结构保留越少,术后肛门周围组织改变越大,发生排便功能异常的风险越高,故临床需重点关注[15]。
综上所述,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术后排便功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吻合口距肛缘、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新辅助放化疗是主要影响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