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瑜, 吕丹丹, 谢燕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3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经多种检查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FD患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烧灼感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厌食或饮食习惯改变,易造成一定程度营养不良,严重影响FD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FD的主要手段,药物治疗的作用包括促胃肠动力和抑制胃酸分泌等。目前对FD的病因和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医师多依据临床经验给药[1], 其中莫沙必利应用广泛。雷贝拉唑是第3代质子泵抑制剂(PPI),体外抗分泌活性是第1代PPI-奥美拉唑的2~10倍,抑制胃酸分泌效果显著,目前多用于反流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2], 但关于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方案治疗FD的效果尚需深入探讨。本研究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FD患者胃肠排空率和近期复发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2例FD患者,纳入标准: ① 患者符合FD的罗马Ⅳ诊断标准[3](2016年),病程>6个月,近3个月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典型症状,持续反复发作,且经胃镜检查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消化道器质性疾病,比如食管炎、肿瘤和溃疡等; ② 患者入组前1个月未接受促胃肠动力或质子泵抑制剂等相关药物治疗; ③ 患者和/或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积极配合治疗和随访工作。排除标准: ① 患者具有腹部胃肠手术史、放化疗史或精神障碍病史; ② 合并严重脏器病变或内科疾病、免疫缺陷、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③ 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④ 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禁忌者。将152例入选的F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76)和联合组(n=76), 对照组男42例,女34例; 年龄26~78岁,平均(53.57±8.30)岁; FD病程6个月~13年,平均(2.42±0.53)年。联合组男40例,女36例; 年龄23~76岁,平均(53.60±8.47)岁; FD病程6个月~15年,平均(2.43±0.49)年。2组FD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FD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或指导,包括避免吸烟、饮酒、饮咖啡和食用可能诱发FD症状的食物,医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对照组给予常规促胃动力剂枸橼酸莫沙必利(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治疗,饭前服用, 5 mg/次, 3次/d。联合组给予莫沙必利(用法用量同上)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30)方案治疗,整片吞服, 10 mg/次, 1次/d,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可酌情调整至20 mg/次, 1次/d。2组均持续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形式随访6个月,做好随访记录。
① 胃肠排空率: 分别于治疗前(入组当天)和治疗后(6周后门诊复查)空腹状态下进行口服钡条标准试餐试验, 10 min内完成,腹部X线平片下观察胃肠内残留钡条数量,计算胃肠排空率,排空率=(20-残留钡条数量)/20×100%。② 参考FD疗效标准[4]进行评估,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4项FD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显效; FD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为有效; FD症状程度和发作频率无明显改善或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 记录2组治疗期间腹痛、腹泻、皮疹、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④ 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6个月,计算FD复发率。FD复发标准: 剔除治疗无效病例,治疗显效者出现FD症状,或治疗有效者出现FD症状加重,并结合门诊内镜、胃肠道动力检查确诊。记录2组随访3、6个月FD复发率。
2组治疗6周后胃、肠排空率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治疗6周后胃、肠排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和治疗6周胃肠排空率比较 %
治疗6周后门诊复查评估疗效,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3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7.63%; 联合组显效35例,有效3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79%,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n(%)]
治疗6周后剔除治疗无效患者,对治疗显效、有效者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显示, 2组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随访6个月时FD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F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慢性疾病,也是功能性胃肠病(FGIDs)范畴的主要类型, FD病情迁延,具有反复性和难治性等特点,患者反复就医,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目前FD病因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研究[5]认为胃肠动力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及精神心理等因素与FD发病紧密相关,病因复杂多样,缺乏统一的临床治疗方案,给FD治疗带来困难。老年人是FD的高发人群,本研究对照组和联合组≥60岁FD患者占比均接近50%。老年FD患者体质较差,对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耐受性较差,加上胃肠功能存在明显生理性退化,身体营养状况下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多,临床治疗难度明显增加,营养不良发生率和程度也明显高于中青年FD患者[6-7]。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对改善FD患者尤其是老年FD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促胃肠动力药物干预是临床治疗FD的主要手段,本研究FD患者均给予促胃动力剂莫沙必利治疗。莫沙必利为5-羟色胺4(5-HT4)受体高选择性激动剂,口服后迅速吸收,在胃肠道的分布浓度较高,通过促进肠肌间神经丛节,合成并释放大量乙酰胆碱,发挥刺激胃肠道的促动力作用,减轻胃肠压力,增加胃肠蠕动和提高胃肠排空率,改善消化功能[8-9], 对患者食后饱胀和上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效果明显。本研究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治疗6周后胃、肠排空率均明显提高,也说明莫沙必利治疗FD的积极作用。莫沙必利与大脑神经细胞突触膜上的多巴胺D2受体、肾上腺素α1受体、5-HT1及5-HT2受体无亲和力,因此不会引起锥体外系综合征和心血管不良反应。但莫沙必利不能调节FD患者胃酸分泌,单独莫沙必利治疗对FD病程相对较长、症状严重、胃酸分泌过多者和老年FD患者的疗效欠佳[10]。
本研究联合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雷贝拉唑是抑制胃酸分泌的有效PPI药物,口服后1 h内即可发挥药效,首次服用雷贝拉唑24 h内可抑制基础胃酸量和由食物刺激产生的胃酸量,抑制率分别达69%和82%, 抑酸作用明显,有效减少胃酸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减轻胃肠不适症状,因此常用于消化性胃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症的抗胃酸治疗,抑酸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奥美拉唑,而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好[11-12]。研究[13]指出雷贝拉唑对夜间胃酸分泌异常者的抑酸效果更佳。此外雷贝拉唑用于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时,能为抗菌药物提供适宜的胃内酸碱环境,增益抗菌效果。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6周后胃、肠排空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印证了二者联合治疗的疗效,与研究[14]报道相符。FD治疗后易出现复发,复发原因复杂,多与FD危险因素继续存在有关,如精神心理因素、Hp根除失败、遗传易感性、饮食习惯等[15]。本研究通过随访6个月比较2组近期FD复发率,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6个月内FD复发率为7.25%, 低于对照组的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预防FD近期复发的效果较好,分析认为雷贝拉唑通过抑酸机制,保护胃肠道黏膜和维持酸碱平衡,与莫沙必利联用发挥疗效增益作用,可降低FD复发。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疗效显著,有效提高胃肠排空率和降低近期复发率,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