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心雕龙·神思》之艺术构思

2020-09-16 14:31代修凡
河北画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神思刘勰主观

代修凡

湖南师范大学

《文心雕龙·神思》主要论述人在创作时的思维活动,要求其有广阔的视角,打破时空的限制,充分驰骋艺术想象,来刻画形象或抒发情感,这涉及艺术构思的历程和各类文辞的运用等问题。

一、“神思”的内涵

“神思”即为作者在文学创作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的思维状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庄子·让王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原意为身体居留江海之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依据公子牟所说则译为,虽处于民间,内心实则贪图朝廷的爵位俸禄。刘勰这里引用此句实际所指的是神思的抽象内涵,即身在此而意在彼,是一种思维超越时空距离的状态。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指出“《易下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韩康伯注曰‘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同其用也。’……案公子牟此语,彦和引之,以示人心之无远不屈……”“精义入神”指的是人在精研物的微义时,进入一种主观意识高度集中入神的微妙境界。此时,人的精神保持着寂静的状态,同时思想高度集中于物,态度真诚恳切,因此对于物的判断灵敏,便有感于物,继而主观精神可以打破客观环境和时空的局限自由驰骋在天地之间,且无远而不及。 刘勰还具体论述了联想和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寂静凝虑,思接千载”沉静深邃地专注于思考,思绪能够连接古今、思及千载之事,指的是艺术想象可以超越任何时间的维度;“俏焉动容,视通万里”神色稍稍有所变化时,视线可以通达到万里之外,指的是艺术想象可以跨越任何空间的维度;如此便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可见“神思”本是一个不受现实物象牵制的自由的艺术想象过程,无限延长了短暂个体生命的时间视野,使得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中关照过去未来以至永恒。

二、艺术构思——“虚静说”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这是刘勰所主张的临文之际思想状态。在酝酿构思之时专注在一种境界之上,心无杂念,排除外事外物的干扰,心境纯粹清净、一尘不染,无欲无求达到一种虚静的境界。在文章构思过程中,“虚静”是“神思”的前提,是艺术想象中的必要条件。在思维中保持虚静,才能对外物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论五兴六情》曰:‘内有五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疏瀹五脏,谓情性不可妄动,使人烦懑也。”这里论述人的五脏六腑出入情性,五脏蕴含着人的秉性、气质以及思想感情,应该“疏瀹五脏”疏通内心郁积的情绪,净化个人主观精神世界,使其不被客观世界的名利得失、是非成败所困。

刘勰《神思》篇的虚静状态也受到了老庄学说的影响。《老子》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强调内心虚静到极致,矢志不渝地坚守清静无为,体悟万物生长变化,循环往复的道理,纷纭复杂的万物皆返归于清净的本根,指出虚静状态的重要性,认为虚静是全部存在的秉性。《文心雕龙注》引《庄子·庚桑楚》来解释《神思》篇所说的“虚静”状态,“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认为人应摒弃高贵、富有、显荣、威严、声名利禄等意志干扰;解脱外貌、行为、容色、辞理、气调、心意等内心枷锁;除去憎恨、欲望、喜悦、愤怒、悲伤、欢乐等主观情绪,远离外界世俗以及个人行为的干扰,以期获得内心的平正与虚静,达到一种通明澄澈的境界。这种创作观对于后人如刘禹锡、曾巩、宋濂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勰的虚静思想上承老庄之哲学,下启后世之文论,在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艺术构思方法论

(一)神与物游

“神思”是文学创作时的艺术想象活动,怎样具体运用“神思”进行艺术作品的构思,刘勰在著作中提到了具体的方法要素。“物与神游”是其中之一。《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故思理为妙,物与神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其中“神”指的是主观思维活动;“物”指的是万事万物以及事态万象,当神物结合尤指外物的形象反映于内心,盖物各有体,各有其形质,“物”进入神思之域,不再是具体之物,而为物之形象,即物象。“神游”则为思绪的流动变化,它能够突破客观限制,超越时空,神随物转,达到精神思想的无拘无束。“神”与“物”相互联系牵引,从而使思维超越时空瞬息变幻,对于复杂的社会人生和万种风情的自然世界进行艺术化、审美化地书写,建构出富有生命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文心雕龙》中指出“物谓事也,理也。事理接于心,心出言辞以明之。《易上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物”为事与理,事即世间包罗万象的客观事物,“理”为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与规律,事理与内心相感应,进而心灵有所感触,通过言行来将主观所体悟到的客观事物深层意味及所蕴含的哲理表达出来。从文学的角度解释,即为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思融会贯通,文字表达的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化。许多作品中的描述符合神与物游的理论观点。如《乐记·乐本》中所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明了外界事物的变化引起人内在情感产生变化,人因内在情感受到外物感化继而发声。可见,人的内在心神与客观世界外物相互影响的关系。《庄子·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思想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自然气候阴阳晦明的变化,而游于无穷的境地,突破种种限制和束缚,达到超脱万物,无所凭借,高度自由的境地。

(二)窥意象以运斤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斤”是古代砍凿用的斧刀之类的工具。表层含义是:有卓越创造能力的木匠,是根据头脑中的“意象”而运用手中刀斧之类的工具进行制作的。引申义为:有独特写作能力的文学家,根据头脑中所见所感的“意象”运用写作工具、选择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其中“意象”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它是人对现实的感受,在头脑中通过形象思维形成的一种能体现人意的感性形象。意和象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意”是人的主观世界包括联想与想象的内容,“象”是经过主观思维和情感变化孕育出来的。因此它既是表达某种特殊含义的象征物象,又寄托了个体某种思想意念与情感倾向。“意象”一词是主客观协调统一的艺术概念,外在万物的形象与作家心念情思达到高度融合的状态。艺术构思的过程也是从窥见意象开始的,这是书写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发端。

(三)积学以储百,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神思》写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神思”需要有一定的学识作为基础,创作者需要日积月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积学”仔细揣摩书中表达的思想内涵,认真研读作者寄寓的情思,体会书中文辞的用法及语言表达方式。博览群书,汲取知识养分,如此才能对宇宙人生、社会自然有所领悟,才能在自己创作时思路开阔,游刃有余,文思泉涌,顷刻间倚马万言。《文心雕龙札记》中写到“必先之以博观,继之以勤习,然后览先士之盛藻,可以得其用心……真积力久,而文术稠适,无所滞疑,纵复难得善文,亦可退求无咎。”艺术构思之前应该广博地观察与浏览,勤勉学习,观览先哲留下的优秀作品,领悟这些作家写作构思的心路历程,积累长久之后,文章便会通达畅和,无所窒塞和思凝。这里强调了“博观”和“勤习”的重要性,只有广博的“积学”才能使文思敏锐,行文流畅,消除拘囿和疑惑,使得“神思”得以充分发挥。

“积学”的同时也应“酌理以富才”。明辨斟酌事理,有所取舍,丰富才思。《文心雕龙札记》中指出“凡言理者,必审于形名,检以法式,虚以待物,而不为成说所拘,博以求通,而不为偏智所蔽,如此则所求之理,真信可凭。”表达探求客观事物真理时,务必要审慎地查明事物名与实之间的关系,用规范的法式进行辨别,用博大、无为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以期看清世间的本质与规律。同时,不拘泥于成说,以广博的阅读以求通达,不被有所偏向的学说蒙蔽,如此,所精研的事理才真实可信。“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有助于真理性的考查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使人更好地完成艺术构思的过程。

四、结语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巨著。《神思》是其中第二十六篇,专论创作构思时的想象、综合等精神活动问题。全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为了做好构思工作,强调作家要注意积累知识,辨明事理,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训练自己的情致。第二部分以过去的作家为例,说明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但无论作家构思的快慢难易如何不同,除都需要经常练习写作外,更要努力增进见识,在构思中抓住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第三部分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说明艺术构思的具体复杂情况。《神思》更是古代文论中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艺术构思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所提出的“神与物游”的构思活动,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刘勰所讲的“物”,虽然主要是自然景色,而未明确提到社会生活,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但他所强调的“研阅”、“博见”等,不仅包括社会现象在内,也说明刘勰对艺术构思的物质基础是相当注意的。

《文心雕龙·神思》篇给出了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构思的方法论指导,强调了保持“虚静”状态的重要性,通过上述几种不同的方式具体阐释了物我之联系、意象之概念、神思发挥之必要条件等。对于创作者文学素养的提升,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思维能力的开阔具有极大意义。

猜你喜欢
神思刘勰主观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写诗
让“神思”再飞一会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