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指向

2020-09-15 15:50陈丽丽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预设树叶笔者

陈丽丽

何谓追问?追问,就是刨根问底的问,这是“问”的深化,既能保持思考的延续,又是对文本深度的解读,能够将文本的知识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度。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有效的追问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预设问题追问

现在的课堂上,很多教师的追问是随性的,是随心所欲的,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不应这样。教师在课堂提问上预设是必要的,教师追问的问题要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中,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调整要问的问题,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综合素养,教师预设问题就是能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读透,而且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教师把学情掌握透彻,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方向,不背离教学的目标。在预设问题的时候,主问题要能起到贯穿文本的作用,把主问题衍生成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追问,这样就能把问题简单化,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减少了学生的挫败感。当然主问题的设置要能凸显主题,解析文本的重难点,甚至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笔者抓住文本中的思考探究: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的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有着这样的主问题,笔者又追问了文本中写的几件小事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然后再让学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这样学生在理解主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容易理解。

二、调控好难度追问

教师在追问的时候要把握好难度,班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层次性。知识上,教师的追问尽量简单,能够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在追问中筛选的信息要找到关键的词,能够厘清文本的答案。在方法和能力上,教师的追问要有一定的深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追问。当然在文本表达的情感上,教师在追问的时候,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有一定的广度,在追问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追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追问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是”或“否”,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上下徘徊,要逐层加深广度。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在课堂上提供了一些不同树叶,让学生针对一片片树叶细心观察。笔者就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问:“你们看到老师桌面上摆放的是什么呀?”同学们不屑一顾地说:“树叶。”接着,笔者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深入地感知,再问:“你们看到的,我也看到了,可是同样的树叶,你们能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触到什么?尝到什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多重感官似乎被调动起来,学生立刻想用自己的感官去细致地感知事物。当学生在不断地去闻,去触,看着学生张嘴欲说的样子,笔者又追问:“同学们,你们刚才似乎把自己的感官调动起来,可是你们想想这些树叶像什么?”这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迫不及待地嚷道:“有的像手掌。”“有的像蒲扇。”“有的像细针。”“有的像发丝。”……学生说得很多,但是学生仅仅是从树叶的形状来形容的,笔者想这些都是小学生能说的句子,而初中生应该更有深度,因此,笔者就把追问的深度不断地增加,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知,笔者就追问:“同学们,你们看了、想了,可是在你们看的时候、想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能不能把你们刚才看树叶的心情描绘一下呢?”学生听了笔者这样的追问,立刻把自己储备的知识向思维的广、深处发展。学生说道:“叶片随着季节的转换,渐渐地失去水分,慢慢地枯萎了。由这树叶的变化,我想到了妈妈的手,她每天不停地劳作着,为了我们的家,她舍不得买一元钱的擦手油,她的手就像风干的树叶,看着这些失去水分的树叶,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妈妈的爱,我知道了树叶的周期这么短,我也知道人生的短暂,珍惜当下,善待身边的人。”这样的追问,深度的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写出的句子具有一定的深意,教师在追問的时候无论是浅追问还是深追问,教师要能调控好追问的难度,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把握好方式追问

追问的方式教师要能把握好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课堂的气氛融洽。追问的过程要能环环相扣。例如《变色龙》这篇文章中,笔者就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这样的问题:“主人公几次变色”“他是因何而变色的”,问题的抛出,让课堂变得枯燥,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追问,引导学生不断的思考,在文本的冲突点上,去追问,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这部分的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反复阅读了文本的内容,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生:老师,我知道狗没有变化。

当笔者抛出问题,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进行思考。他们认为这样的追问,比刚才的问题更有趣。再如,在文本《北冥有鱼》中,文本的主要内容就是大鹏展翅冲天,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一往无前。当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就能理解这是大鹏不受限制的翱翔。笔者追问“‘抟扶摇‘海运怎么解释?”“大鹏是什么的象征?”笔者不断地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文本的原句回答。笔者也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方式回答问题,追问因果,这样能够有效改变学生思维的习惯,引起学生多维、多层面去探究文本的内容。

四、把握好契机追问

语文教学时,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不是教师抓住问题就追问,教师要能了解学情机智应变。当然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抓住一个学生不断地问,这样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感。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追问。特别是有的问题可能给学生带来困难,教师要能随时调整问题或者转向其他学生,给学生留充足时间思考。在上课的时候,很多教师怕课堂上冷场,总是把学生想说的话给予抢白,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等学生有了回答的思路再进行下一个问题。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笔者针对一个学生问“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哪次背影让你触动很大?”“每次背影的出现都是给予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的追问结束,课堂的教学也达到了目的。因此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捕捉学生的反应,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追问,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初中语文课堂的追问是语文教学的新指向,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追问,要能预设好问题,调控好难度,把握好方式,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追问,不仅能有效地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更能提升初中生语文的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阳光初级中学(226512)

猜你喜欢
预设树叶笔者
老师,别走……
树叶的不同称呼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片树叶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