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益中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国家、企业、学生个人等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发展主体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利益诉求基础上,提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共同利益,要以包容性的心态对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发展主体的诉求,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主体;利益诉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却没有得到社会认同,甚至被视为是一种“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歧视,学生蔑视”的教育类型。这种现象既不利于我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不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了“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共同利益,需要在尊重各发展主体的基本权利的基础上,以包容性的心态对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发展主体的诉求,集体努力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诉求分析
国家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坚定支持者,也主要推动者。一般情况下,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需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解决一些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及社会问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善劳动力技能结构、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诉求。
(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诉求
依据受教育程度来划分,2010年我国劳动力层级结构中劳动力的初级、中级、高级①3个层级比例大致为50∶40∶10[1],其中占据总劳动力40%的中级人才,主要来自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在整体上我国呈现为尚未实现第一次工业化,或处于第一次工业化进程中的中期的劳动力的层级结构。自1999年以来,提高中高级劳动力人口比重成为当时国家教育发展战略。2019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39.4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0.37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5%和51.6%[2]。国家通过全国范围内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使之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012年为100403万人,2018年为99357万人,下降104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2012年为74.1%,2018年为71.2%,下降了2.9个百分。总体劳动参与率从2012年的70.6%下降到2018年的68.5%,下降了2.1个百分点。2010年左右开始,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并最终延续到了全国,一直持续到现在。这里当然有很多因素,其中与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下降,青年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青年初次就业年龄上升有一定关系。高级劳动力占比扩大,也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新常态。
(二)改善劳动力技能结构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经济伴随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开始“更新换代”,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也催生了不少新职业、新工种。2017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1.65亿,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9%[4]。由于我国技能人才满足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战略新兴行业和智能制造所需高技能人才缺乏,就业结构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根据2017年人才基数测算,按照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总量需求,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2200万[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要求“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目前,工业发达的日本和德国,其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分别40%和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6%左右。欧洲职业教育中心(CEDEFOP)2008发布的关于欧盟25国1996—2020年劳动力层级结构的预测报告指出,2020年欧盟25国,初级劳动者占19%,中级劳动者占50%,高级劳动者占31%。中间层次的劳动者中,占主要地位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发达国家产业工人中,高级工所占的比例高达35%,中级工为50%,初级工仅占15%。[6]根据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我国技能人才需求长期会保持增长,需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也提出了加快現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高中阶段职普招生大体相当,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诉求。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诉求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应该与产业结构相适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2005年国家要求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将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以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2014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产教融合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的相协调,并将企业确定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对教育教学改革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六个对接”:即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国家的基本诉求,目的是提高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企业诉求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行业办学、企业办学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为本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深入推进,劳动力供求也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市场进行配置,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诉求也出现不同的特点。
(一)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诉求
近几年,每年春节前后就会经常会看到“用工荒”“技工荒”的报道,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会出现如此现象。郭芳等对重庆市主要工业生产加工型用人情况进行了调研[7],被调查企业涉及化工、机械制造、冶金、汽摩制造、轻工纺织、食品生产、电子设备制造、数码产品生产等行业。根据调查分析,企业中无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35%,而初级比重也占到34%,中级占到25%,副高及高级员工仅占了总体的6%。在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员工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33.5%,本科业生占的22.5%,硕士占到3.1%,初高中文凭占到44%。这份调查报告反映了重庆市加工型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无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人才比重最大,中高级技能人才比重偏低。近期企业招聘的员工近七成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下,中职、职高、高中及以下人数占36%,大专占38%,本科及以上26%。这反映了重庆市加工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特点,中级技能人才需求稳中有升、高技能型人才用人紧张。该报告还反披露了,在企业技能型人才中,21-30岁青年人中比例占到了54%,近43%的员工工作稳定性不强,青年人离职率居高不下,流失最多的员工类型是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离职率居高不下,既反映了技术工人的短缺,也说明了员工对企业满意度低。据一份西安市中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关注求职条件依次为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综合素质、学历和学校名气,这也说明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8]。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诉求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举力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技工学校,一部分大中型企业还举办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有技校4184所,其中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办的占80%以上,遍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等22个部门和系统,近50个工种(专业)。1995年,企业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还有2850所,到2006年下降至520所(其中技工学校下降到2006年263所)[9]。企业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的急骤减少,相应也导致了投入的减少。2007年,全国各地发文组建的职教集团共有184个,2009年达到444个,增长了260个。截至2016年底,全国职业教育集团1406个,共有成员35945个,其中行业企业占比近73%(26234个)[10]。对比全国实有企业总量2907.23万户(截至2017年9月)[11]及2017年底的企業法人单位18097682个[12],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数量还是微不足道,也说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还需进一步激活。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尤其是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下滑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更多的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是政府、职业教育界及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开办企业,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目的是追求赢利,因为企业本质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如下几个动因:第一是企业自己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深度介入人才培养,保障企业自身人才资源的长期优势,提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二是站在企业自身利益角度,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或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第三是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多是站在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只有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势,才是符合本质的特质要求。即使参与职业教育能给企业带来社会声誉,但如果最终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经济利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短期行为,不能长久。行业组织是可以集合本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利益的,但是我国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它本身就受到生存发展问题的困扰。企业面对职业教育的困境最后还是需要政府制统筹形成合理机制,才能调动企业参与热情。
三、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诉求
与中等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其他利益主体包括学生及家长、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大众等。这里我们主要围绕中职学生这一主体进行讨论,因为中职学生与发展中等职业关系最密切。
(一)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诉求
广东、山东、四川等三省的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披露,三省2019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包括升学人数)分别为98.12%、98.11%、97.0%;其中直接就业率(不包括升学人数)分别为65.18%、53.14%、50.8%,说明了近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有所下降。广东、山东、四川等三省的中职毕业生平均月薪分别为2248元、2955.95元、2472元。2019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对15.2万名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并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5135元,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4112元。2018年、2019年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71元、3529元②。从整体上,以上三省中职应届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与高职和本科应届毕业月均收入有较大的差距,就业后收入增幅没有找到相关资料。《重庆市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还提到重庆市主要工业生产加工型企业男性员工在收入、企业福利、休假三个方面满意度分别为42.15%,45.26%,50.56%;女性员工在这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38.17%,41.24%,45.71%。员工认为工资待遇较低,这可能也是重庆市主要工业生产加工型企业技术工人离职率高,近43%的员工工作稳定性不强的原因所在[13]。我国正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行业企业经济转型较困难,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欠佳,也影响到员工经济利益。
(二)中职毕业生拓展发展空间的诉求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人数才占年高中阶段招生数的40%左右。2017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则题为《中职学生就业前景好为啥招生难?》的报道,该报道说中等职业教育是“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歧视,学生蔑视”,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观念层面,不愁就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始终面临招生难。其实中等职业教育也有过高光时刻,上世纪80年代的职教热仍然让人记忆犹新,特别是中专学校招生,都要百年挑一。当时中职毕业生可以到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就业,这些都是当时热门职业和工作。现在中职毕业达不到很多用人单位的准入门槛。学生及家长、社会大众关注接爱中职业教育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与收益,特别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空间问题。虽然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没有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这一切均源于社会分层,尤其是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职业分层造成社会分层,而社会分层加剧了职业分层,两者之间的刚性互动是一时难以改变的。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高职高考”打通中职学生的上升通道,广东、山东、四川等三省2019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披露,这三个省2019年中职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32.94%、44.97%、46.2%;这是一个良好的现象。作为人类共同利益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公正开放,为每一个提供多渠道選择机会,让每一个人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流动的机会,人们才可能以更加平和、更公正的心态去对待中等职业教育。因为人是有追求的,自己努力奋斗过,社会也给了机会,人们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共同利益是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是通过集体努力紧密团结的社会成员关系中的固有因素[14]。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过程,遵循普遍人性中蕴含着团结和社会正义的价值观,释放各个社会群体的善意,尊重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诉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共同行动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纵向贯通过的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学生都会拥有同样多的选择机会,去创造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
注释:
①初级指将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中级指高中文化程度(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高级是指大学文化程度(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及普通大学和研究生)。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每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12个月平均计算。
参考文献:
[1]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05/20/content_5513250.htm
[3]CEIC.中国劳动人口参与率.https://www.ceicdata.com/zh-hans/indicator/china/labour-force-participation-rate
[4][5]荀凤元.专家这样解读《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491668399556569&wfr=spider&for=pc
[6]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连载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9):21-36.
[7]郭芳,牟彬彬,黄真.重庆市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才智,2017(10):237+239.
[8]王艳.西安市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7.
[9]刘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57-61.
[10]《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年度报告(2017)》在京发布.https://edu.qq.com/a/20171204/019503.htm
[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企业发展分析.中国市场监管报.http://www.cicn.com.cn/2017-10/26/cms101464article.shtml.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
[13]郭芳,牟彬彬,黄真.重庆市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才智,2017(10):237+239.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