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静
“翻转课堂”又叫“颠倒课堂”,所谓“颠倒”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转换角色,该模式提倡要将学习时间更多地倾注于学生,即在课堂中,教师应少讲多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提倡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故而在应用该模式时,如何提问就成了关键。
一、创设情境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翻转课堂”提倡教师要“让学”,即多让学生主动学习,但若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其主动性也难以提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看,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习惯直接抛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始終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如在“概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投掷白、黑、红、蓝的正方形骰子的例子,引出问题,此时学生兴趣难以被调动。但如果尝试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教师的要求投掷骰子,投掷过程中提出“投到白色的概率是多少?投不到白色的概率又是多少”等问题,学生就表现得较为感兴趣。
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组织教学时,情境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的助推器。以“全等三角形ASA的判定”为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全等条件,其对应边、对应角相等,那么,若两个三角形只有两角和夹边相等时,两个三角形是否会全等?当该问题提出后,学生急于想验证,于是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通过画图、对比等方式验证,从而理解全等三角形“ASA”的判定规律。如此,知识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属于真正的知识构建,学生不仅学得牢固,应用中也不容易出错。
二、紧扣目标提问,提高探究过程效度
“翻转课堂”所提倡的是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所提的问题就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适当的问题。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习中,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概念后,此时提出问题:“a能不能等于0?”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能”,有的学生则开始沉思,结合学生的回答,追问:“若a等于0,此时方程变成了什么?还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自主探究知识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理解“a≠0”这一限制条件的意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
在提问中,问题还应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即要结合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由易而难,由浅而深,不断地深入探究。如“等边三角形(一)”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若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相等,此时三角形三个角相等吗?”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画出图形,开始验证,得到∠A=∠B=∠C的结论,因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推出∠A=∠B=∠C=60°。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叙述上述的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交流,通过交流得到“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的结论,继续提问:“等边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引出例题,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教师再进行点拨,探究后,通过变式引导学生理解“三线合一”的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抓住重点提问,促进学生抓住关键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倡以问导学,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一些教师所提的问题过多,学生还没有解决教师刚提出的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学生只能疲于应付各个问题,思考的时间不多,思考的深度不够,效果自然不佳。“翻转课堂”提倡的是要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就应抓住重难点提出有效的问题。同时,数学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需要以问题的方式来呈现,更多的是要抓住课堂的核心知识点,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达到抓住关键、突破重难点的效果。
在初中数学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巧妙地应用情境来引出问题,要结合教学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探究过程的有效性。同时,在提问中也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出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而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对问题展开探究。当然,问题不宜过多,要抓住重点展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学好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