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幼儿来说,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对教师来说,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专业性区别在于游戏。游戏最能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即遵循幼儿发展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美术课程的游戏化入手,以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游戏化的美术内容。通过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激发幼儿对美的表现和兴趣,让幼儿在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回归
新郑市市直幼儿园是一所城镇幼儿园。2018年,我园成为河南省郑州幼专美术课程游戏化项目试点园,我园美术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提升了幼儿艺术素养,提高了教师专业成长。做为管理者,我们不断反思和探索,如何通过游戏与美术的融合,以儿童为本,开展美术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如何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以儿童为本回归儿童的兴趣、发展、自主、需要,让美术课程游戏化落地?
一、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的架构
追随儿童的兴趣,实施美术课程游戏化这个项目。幼儿园首先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经过专家的引领,幼儿园骨干教师的研讨,幼儿园确定了以儿童为本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美术课程游戲化实施教育理念。成立美术游戏化课程项目实施团队,以郑州幼专的解华和教研室的赵慧玲老师为组长,以业务园长、保教主任、参加过郑州市优质课比赛的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以全体美术教师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团队。整体实施思路:把游戏与美术课程有机融合,让孩子在游戏中提升美术素养,培养孩子会玩、爱玩的玩美艺术,滋养孩子的美术素养。
审视我园原有的美术课程,我园一直以南京师范大学编纂的幼儿园渗透式课程为课程实施蓝本。研讨现有美术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以兴趣为切入点,让美术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回归儿童。经过近一个月的研讨实践再研讨,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的项目实施思路:一是内容游戏化。美术活动游戏化、美术主题活动的游戏化、一日活动的美术活动游戏化、多学科渗透美术活动游戏化、环境美术游戏化五方面进行小中大班的课程设置;二是教学方法游戏化。用游戏的形式,以自主、自由、创造为主线的方法让幼儿通过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进行各类美术活动。
二、在主题活动开展
中落实“美术课程游戏化”理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的美术主题活动在游戏中开展,实行美术课程游戏化,寓教于乐。传统的美术活动主要是教师先进行示范,幼儿根据教师的示范“比葫芦画瓢”,忽略了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把绘画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机械、被动、呆板,毫无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抹杀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感受不到艺术的魅力。在《指南》和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将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美术活动的导入环节、孩子的绘画环节、作品的评价环节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把玩的理念渗透幼儿美术活动中,追随儿童的兴趣。
首先我们以转变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的课程观念为突破口,成为和孩子一样会玩、会游戏的老师。帮助他们认识到游戏主体定位的偏差。追随儿童的兴趣,首先需要知道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为了不让他们无所适从,我们通过美术活动观察孩子的兴趣,选择大部分孩子感兴趣且能持续深入探究的点,形成美术课程游戏化实施的主题活动。例如,小班“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老师可以观察、捕捉孩子的兴趣。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用手指点画出美丽的迎春花、小蝌蚪、小河等。一天,班里的琳琳带来了一张画,这张画上画的是“我和爸爸去山上玩”,琳琳说她“看见河里有许许多多的小蝌蚪,小蝌蚪游来游去,用手抓也抓不到,给我捉迷藏呢”,然后就哈哈大笑,接着说“小蝌蚪就像我的好朋友,和小蝌蚪玩真高兴”。这幅画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一周的时间,孩子们都在画如何和小蝌蚪玩的游戏,乐此不疲、津津有味。教师制作了一块展板,专门用来展示孩子们的“我的好朋友小蝌蚪”故事画。随着“我和小蝌蚪”的画越来越多,孩子们发现了小蝌蚪的许多秘密,孩子因为绘画发展了观察、合作、语言等多种能力。自然而然形成“玩出来”“画出来”的春天主题活动。教师由衷感叹孩子比之前更主动、更投入、更富有创造力。幼儿园让美术课程游戏化的教师团队走进像“好玩的春天”这样的课程现场,教师感受到了这样的主题活动更有趣、更生动,孩子更专注。
三、在“一日生活”中
建构“美术课程游戏化”资源
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美术活动和美术主题活动,我们在进行游戏化的美术课程实施中,教师对孩子的兴趣,需要关注和支持。在举办美术主题活动的同时,挖掘幼儿“一日生活”的独特教育价值,把日常生活纳入美术课程游戏化的项目实施中。幼儿园为此组织项目组的全体成员研讨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建构美术课程游戏化的主题。如:各班的班级公约如何把权力交给孩子?班级公约需要每个班都做,幼儿园园区大、班级多,不同年龄班的特点不一样,家长层次也不一样。园里抛出问题:以前你班的班级公约内容是什么?你班是如何呈现班级公约的?你班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了没有?把权力还给孩子了没有?通过对问题的教研和研讨,我们意识到以前的做法是站在教师角度做这项工作的。原来的做法是班级三位教师一起讨论,制定出班级的班级公约后,让班里一位美术功底比较好的教师,画出图文并茂的班级公约图,并为制作出的班级公约沾沾自喜。但对孩子来说只能是置若罔闻:一是不认字看不懂;二是感觉不是孩子自己的公约。教师未将孩子当成班级公约内容制定的主体,没有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在需要。“让孩子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制定属于自己的班级公约”。这下就热闹了,每班的孩子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班级公约的内容,并画出自己的班级公约内容。教师只是抛出这个问题,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用自己的表征符号记录下来,形成班级公约。
这次教研为教师打开了追随孩子兴趣的思路,我们在这次教研的基础上,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并阅读李跃儿的《教育是鞋 孩子是脚》这本书。教育的核心是孩子,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教师的思路一步步打开,观念一步步转变。有了这样的教育观和幼儿观,教师也成为了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游戏。教师对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为以美术为游戏形式的课程,幼儿的“一日活动”成为美术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源泉。教师与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就是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在环境创设中踐行美术课程游戏化的理念
为了美术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教师应为孩子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探究空间,创设更具有支持性与生长性的美术课程游戏化环境。为此,我们不断改造室内外环境,丰富资源和材料,让孩子能时时与自然接触、处处与生命对话。我们将照料园内的果树及鸡、鸭、兔等小动物的任务分配到班级,随着孩子与动植物的接触增多,问题和发现也越来越多,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比如,大一班孩子在照料金鱼时,发现鱼缸里的金鱼少了,由此开始了“金鱼去哪儿了”的绘画活动。一开始,孩子们以为是有人拿走了,就去询问所有可能拿走金鱼的人,结果推断出不是人拿走的。谁拿走了金鱼?把自己的猜测画出来。经过将近一星期的跟踪,最后发现是猫把金鱼抓走了。整个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孩子们兴趣盎然并且持久地坚持观察、猜测,表现出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关于猫和金鱼的有关知识经验。“破案”行动引起了全园教师的好奇,孩子们的新发现成了那段时间教师们的热门话题。这样的课程让教师们认识到幼儿环境同样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美术课程游戏化实施后,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变得更为平等、和谐,成为成长共同体。发现高质量课程的共同之处是重视对孩子的观察、倾听、记录和反思。“先看看孩子怎么做”“先问问孩子怎么想”“先听听孩子怎么说”成了教师的第一反应,课程素材越来越多。观察孩子才能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才能回应孩子。我们尝试将教师原来的半日活动“备课”改成观察式“备课”,把重点放在观察并记录孩子的活动过程与行为,运用《指南》加以分析,形成支持与回应策略,循环往复。将教师已有的笔头工作整合删减,给教师留出大量时间用于观察记录及分析反思;邀请专家来园对教师进行观察记录方面的培训,进行观察记录的现场教研,通过观看幼儿活动视频练习观察记录的方法,借助观察量表观察幼儿行为,根据教师的活动现场进行观察记录,增强教师在回应与支持孩子兴趣时的及时性与适宜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樊永玲,新郑市市直幼儿园园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