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芸
[摘 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学科教学活动要将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作、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作为教学活动的着力点,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思维意识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以课堂教学活动为平台构建生命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针对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生命课堂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构建生命课堂的重要性、构建生命课堂的有效措施,旨在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核心素养;生命课堂;语文
[作者简介] 沈 芸(1983—),女,江苏常州人,学士,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264-02 [收稿日期] 2019-07-16
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在塑造学生性格和人格方面便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珍视生活,形成对于生命的正确价值观念,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树立,学科教学活动中需要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构建生命课堂,以强化语文教育职能,全面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1-2]。
一、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构建生命课堂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活的意识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生活缺乏全面的认知和正确的关键,理所应当的认为父母应该将自己作为生活中心,自己的丰衣足食是与生俱来的,而这种“理所应当”会使学生形成骄纵、蛮横等性格,当学生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出现各种不满情绪,如果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及人生发展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能够让学生了解多样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内容、了解到生活中存在很多艰辛,也有很多人的生活不能如自己所愿,而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内容也不是理所应得,以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活的意识与观念。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念
近年来,常有新闻媒体报道出青少年学生因为琐事而与同学积下恩怨,选择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甚至直接对其他的人身安全造成损伤,有些同学也因此而失去生命。事后对这些采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的同学进行访谈调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即使事后后悔不应该应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但是为时晚矣。基础教育领域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学生漠视生命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很多学生对于生命都缺乏基本的敬畏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教育素材及资源,对学生开展针对且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念,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忽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伴随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取得广泛共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也被视作为学科教学的最本质目标。而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课程教学活动依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却显少开展,导致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可以掌握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却难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部分教师缺乏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学大纲为主,而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对生命教育做出明确要求,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而在教学活动中也会存在忽视生命教育的现实问题。教师并没有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发挥对于学生思维意识发展的引导作用,很多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活动之后,依然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缺乏正确认知,同时也存在缺乏正确生活及生命观念的问题。
(三)部分教师的生命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性
有些教师能够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而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重视生命教育内容的融入,但是通过实际教学成效进行调查,也能够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的现实问题。教学效率因此而受到影响;通俗而言,学生能够知道“生命需要尊重”,但是并不知道“生命为什么需要尊重”,知道应该珍惜生活、珍惜生命,但是并不能够准确理解“为什么要珍惜生活、珍惜生命”,这些现实状况都能够体现出学科生命教育缺乏有效性的现实问题。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学科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应用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也可以作为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载体,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应用文本阅读的教学途径,实现培养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的。如进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都能够了解到恐龙已经灭绝了,而科学家经过科研活动显示,部分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现在飞翔在蓝天的鸟类,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去大胆联想和探究,了解恐龙是如何进化成鸟类的。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学生的拓展性文本阅读学习,不仅有益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应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
从某种层面而言,珍惜生命应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能,而由于中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尚未发育成熟,因而会表现出对于生命缺乏主观概念和认知的情况,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内容,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意識,使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自觉性,提升生命教育成效。如进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一课的教学时,当前学生近视是影响青少年群体成长的重点问题,很多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因为自制力等方面因素,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正确的用眼习惯,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意识到近视对于自身成长及发展的危害,仅片面地认为佩戴眼镜则是解决近视问题的手段。
(三)通过深入解读唤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情感共鸣
人的生命可贵之处在于人有高于其他生命体的情感认知能力,有效的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学生学习敬畏其他的生命。教师可以以学科教学为载体,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唤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如进行《猎人海里布》一课的教学时,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习猎人海里布能够在群体利益面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为实现生命教育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排课本剧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将教学内容改编成一个课堂短剧,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便能够深刻体会到猎人海里布在向人们解释难言之隐时的那种纠结、焦虑以及急切,使学生对猎人海里布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为什么海里布能够在危难面前放弃自我的生命而成全大家,深入解读教学文本内容的过程,可以是学生产生对于生命的情感共鸣,以强化生命教育价值。
四、结束语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将语文课堂转化为生命课堂,强化生命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深入解读唤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情感共鸣等策略,提升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及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兵.打造生命课堂,提升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2):48.
[2]张小波.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生命[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19(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