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贤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性;个性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人格品质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关键品质,如果人格出现了问题,发展一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进入社会的储备阶段,在大学里,修炼好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很关键的。关于人格的分类有很多,但用在对一个群体的概括上,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格类型的分类,都是针对个体而言的。
实际上,对人格的衡量有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个性。社会性和个性组成了个体完整的人格特征。本文就尝试用社会性和个性对大学生的人格特点进行分析。
社会性不足。有这样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的多了,和老师互动的时候,用的礼貌词更少了,做事情的时候,也更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对社会规则了解较少。有人称现在的大学生太自我中心了,其实,这是社会性不足的体现。
出现社会性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家庭成长环境中,多是父母娇生惯养,有什么需要都会被及时满足,就形成了别人都要围绕着自己的意识;第二,整个社会处在一个极速变动的阶段,各种社会规则和规范都不断被挑战,在学生的成长期,没能形成稳定的社会规范意识;第三,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社交软件的兴起,学生很多时间都浸泡在虚拟世界中,对现实世界没有充分的接触,自然也就不能对社会规范有更好的理解。
社会性退缩。今天的大学生,一部分还出现了社会性退缩的趋势。和社会性不足相比,社会性退缩就是对社会化有恐惧,害怕社会化。比如,现在盛行的考研热,一个是就业形式的严峻,更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化有恐惧,害怕进入社会。
出现社会性退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今天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对大学生的适应有更大的挑战;第二,今天的大学生更不愿意被人管着,向往自由,对进入社会有一些排斥。
“反”社会性。社会性不足和社会性退缩,都是大学生对社会规则的不理解以及恐惧所带来的,“反”社会性则是大学生对社会化的质疑。现在大学生中流行“丧”文化、佛系文化,表面上是一种不积极进取,实际上是对社会化和社会规则的质疑。
出现“反”社会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网络使信息爆炸,大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不少是社會的负面信息,这会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些失望,对一些社会规则产生反感;第二,今天的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在某些层面上,也更为深刻,对生命意义、存在意义等比较深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有一部分会考虑到虚无的状态,对社会化会有鄙视。
以上是对大学生的社会性进行的分析,包括社会性不足、社会性退缩和“反”社会性,说明大学生在社会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和今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个性不足。今天的大学生不仅社会性不足,个性也不足。个性是指个体能够在做事中显示出自己的特点来,是表现在做事的对外展现上。越是能够充分投入去做事,个性就更容易展现出来。
大学生出现个性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诱惑比较多,大学生很少充分投入的去做一件事,自然也就很难展现出个性来;第二,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模式,把学生完全绑在了学习上,个性特征被严重的削弱了。
个性的建设性不足。前面讲大学生有社会性退缩和“反”社会性,好像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但这种个性往往只是指向不做,而不是去做一个新的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不参加某个活动不是因为要参加其它的活动,或者做更有意义的事,而只是不做。
大学生的个性建设性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不知道做什么事是真的有意义的,不知道做什么对自己是好的,自然也就很难去做有建设性有意义的事;做建设性的事,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可能面临失败,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去尝试。
从以上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一些问题。在社会性和个性上都存在问题,说明大学生整体的人格特点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这对大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特点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大学生存在较强的焦虑感。这是因为他们现实中的社会性存在问题,虽然在大学里暂时不会遇到特别大的问题,但将来步入社会后,可能会出现问题,这会让大学生处在一种对未来不安不托底的心理状态中;第二,大学生快乐度较低,空虚感较强。这是因为他们现实中的个性不足导致的。个性特点虽然让大学生不去承担责任,但也会比较空虚,并没有那么快乐;第三,社会塑造成本较大。因为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整体人格特征没有很好的完善,进入社会后,社会对其的重新塑造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
上面主要是从负面的角度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寻找改善大学生人格的对策。
社会性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的社会化。目前大学的教育模式,还主要是上课传授的模式,社会实践很少,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重视知识忽略实践,一方面是因为实践难度较大,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较多,大学一般很难提供。可以走中间化路线,即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比如文科类教学,就秉持着讨论式学习,考核也采取作品类型的考核,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能把所学尝试用在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学科实用思维。理工科类教学更需要从操作实践入手。
鼓励创新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展现。目前大学生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不做,而不是做有意义的事上,应该为学生提供提升个性和展现个性的平台。鼓励有特色的学生重视特色的发展,在业余活动上,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把业余娱乐活动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比如带有强制性的去唱歌、跳舞、运动等。这似乎有些奇怪,强制娱乐,还能是娱乐吗。其实,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之所以生活不丰富,就是不参加各种活动,之所以不参加活动培养爱好,不是不想,而是很容易退缩。如果当成了任务,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有些反感,但一旦投入做了,就慢慢会乐在其中,即使不能乐在其中,也会有一些业余技能,将来步入社会,就会有需要。
重视学生内心的“苦闷”。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更有朝气,更有活力,但从前面来看,好像不是如此。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着佛系、丧文化等,这不是年轻人不上进的体现,而是年轻人对迷茫的应对,对苦闷的自嘲。大学生群体同样如此,今天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加,个体的努力没有了方向,不知道努力能不能有收获,陷入到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缺乏有效行动的境地。对于这样的情形,不能简单的去批评大学生,不能强行让他们积极起来,越是如此,他们内心越是抗拒,因为他们缺乏内生的动力。要让学生有内生动力,就得去充分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外界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学校老师是和自己在一起的,不是强迫自己的。当大学生的内心苦闷被看到被理解,学生的内生动力就会萌发。因为,大学生典型的心理困扰就是内耗,内耗就是各种心理力量相互拉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让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看似是困境,其实也是学生想向上的体现,只是需要外界给与充分的关注。
看到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特点的闪光点。前面一直都在说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特点的负面问题,其实新时代大学生在人格层面,也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就是高强度的人文关怀,即他们的包容性更强,多元性更强,更把人当人,既有深刻的洞见,也有非常接地气的行为。启发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人格闪光点,突破局限,成为更有使命的知识群体。
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特点存在不完善,但也是改变的契机。充分利用大学的平台,增强大学的实践教育,通过实践、启发引导等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更适应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