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玲
摘 要: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作为中职语文教师从自身而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改进教学方法。本文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就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多个角度对中职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體意识和自主意识,对学习充满积极性与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有所学,其关键还是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效能。本文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利用现有条件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
一、有效提问,激发思维火花
作为一名教师,掌握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的技巧是一项在教学中非常必要的技能。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全体学生设置更加全面的有效合理的问题,能够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碰撞出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可以采用多样化、有效的方法,比如用学生感兴趣的点来提出问题,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抓住重点,通过这种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设计课题时,需要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来设计问题,比如,在《做个唐朝少年郎》一课中,给学生设计唐朝少年有什么样的风采、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人生理想以及你对唐朝的了解有多少等问题。读文先要读题,激发学生阅读文章并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更深层次的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另外还有《赤壁赋》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前两段的内容,体会文章中作者在赏景、夜游赤壁时的心情,教师在这时就可以趁机提出问题,比如,苏子怎么突然之间正襟危坐?适时提出文章中的关键点,突破思维局限,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将全文的前后都串联起来进行思考,进一步感受“哀吾生之须臾”的无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时的提问:苏子他们就此沉沦了吗?在文中这两个问题都是能体现苏轼的感情起伏变化最大的时候,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感受到苏轼豪迈旷达的人格魅力。
提问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是最快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但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围绕学生而展开,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所提的问题要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二、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常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这方面都比较欠缺,当他们在碰到自己疑惑的或者是不会的问题时,往往不会想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在第一时间会放弃,想要主动去学习的意识比较缺乏,这也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往往会有一种依赖性和懒惰性。所以,作为中职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遇到问题时具备独自探索的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比如在中职教学中,让学生能主动的用工具书来给课文中的字词正音,在学习古诗词与文言文的时候懂释义。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养成自主探索注释与理解资料的习惯,转变对于学习的态度,克服在学习中的惰性与依赖;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在生活中有所想、所感的时候可以做好记录,养成写的习惯,慢慢的写作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独自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随之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也会慢慢有所提升,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
三、合作探究,拓宽思维面
随着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热度也一直持续升高。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在小组合作的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要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进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勇敢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帮助。
比如有一课是《拿来主义》,教师针对这一课可以向学生提出:拿来主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拿”?为什么要拿?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就此机会让学生自主成立小组来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想法,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层意义,梳理文章中的整体思路,适当的将文章中的内容与时代相结合,对文章内容能提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活跃度,让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比如在《雷雨》中,有一段周朴园一会望着侍萍,一会又望着相片的情节,针对这一片段,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在互动中,让学生完成想要表达却无言的教学任务,达到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强.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3):242-243.
[2]曾卫和.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