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夫
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都提到高素质农民培育相关内容,2020年的中央1号文件在“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险措施”中提出“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见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培育体系的重视。2019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下发了《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简称《规范》),《规范》对各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规范》要求,浙江省杭州市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化管理上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
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基础。在建立好省市区三级培训层级基础上,杭州市重点加强高素质农民实施的主体——县级培训体系建设。杭州市的模式是“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即县(区)科教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和监督检查,县(区)科技教育管理站(农广校)负责培训策划和业务指导。培训机构对接产业协会和基层乡镇农办,负责生源组织和培训。
二、加强培训过程规范化管理
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对象有明确规定,培训需求以产业为主开展,由于使用财政资金,后期台账资料管理要求高,培训的循环过程可划分为:
作为培训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对四个阶段进行全程监管,农广校全程业务指导,提升培训质量,保障培训全过程有效实施。
(一)培訓前期准备
高素质农民培训时间要求长,标准要求高,培训时间安排与生产周期相吻合,又有技能培训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管理环节中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招生对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规范》明确规定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的培养对象,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
2.培训计划是否完善。监管培训计划是否结合当地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点,急需推广应用的技术。如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师资安排是否合理,培训资料有无实用价值,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
3.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时间较长,结合农民和生产实际宜采用分段培训模式,生产关键节点讲授技术,农闲时讲授理论课程,结束阶段考技能。以水稻培训为例,在播种育秧、机插、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节点进行统一培训,讲授推广应用技术,空闲时讲授综合素养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最后实践技能考试。
4.经费预算是否合规。根据财政制度,合理使用经费,预算时检查合规性和合理性。
(二)提供培训
1.现场布置。培训分理论和实训。现场布置是否完善,特别是实训课程的现场布置、分组人数与现场提供操作是否匹配,与培训能否高质量完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2.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师的课程导入设计,学员与教师的互动,教师的教育水平与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学员的课堂反馈等环节。
3.课程结业。要注重培训是否按计划安排,理论与实训时间安排,学员应对理论和实训考试的情况、效果,技能等级安排是否合理,学员的参与度与对结业证书重视度如何。
(三)培训后台账材料
1.经费结算。经费使用要做好预算方案,使用经费应严格把关,做到人员、时间、金额三核对相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2.台账资料。完善的台账资料应具备:培训通知、经费预算、与计划一致的学员签到、与培训计划一致的培训资料、教师签到、反映培训音像资料、经费决算、学员考试成绩、评价资料、培训总结。
(四)绩效评价
农广校应及时指导培训机构共同对培训的工作质量进行绩效评价。
1.学员的跟踪调查。学员的跟踪调查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从培训的需求调查开始,追踪学员对培训的安排满意度,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学员通过培训后运用技术的应用程度及通过培训后增产增效的情况,对周围农户的辐射度等来评价绩效。
2.评价方法。主要对计划完成目标、内容安排合理性、学员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培训,选用评价法,非量化有:直接访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价法等。亦可采用量化评价计算法,投资回报率(ROI)=(培训后的效果收益/培训成本)*100%;加权分析法:将每个指标分为5个等级(优5、良4、中3、及格2、不及格),将所有评价内容分以权重综合计算得分。对每一次培训的效果,应记录用何种方法评价,要有评价记录。
三、加强培训工作的监管与改进
培训监管环节十分重要,贯穿于全过程,培训的监管部门应由熟悉培训业务的专家和熟悉产业业务的专家组成,分别进行独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计划审核、培训跟踪监管、学员调查、经费复核等环节,对培训全过程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和补救方案,培训结束后,专家出具书面材料,对培训进行评价,提出存在问题,目的是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加以改进。
(作者单位:1.浙江省农广校萧山分校;2.浙江省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