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2020-09-14 11:58赵中乐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异化劳动共享发展

赵中乐

关键词:异化劳动;共享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020 — 03

马克思早期出版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开端。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出发,认真研究工人受剥削的事实,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发展了他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的思想。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异化劳动具有逻辑和历史的两层意义,在逻辑层面上,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劳动对象化的必然表现形式;在历史层面上,异化劳动是人的一种历史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以财富的占有为标志,是人的价值的否定性存在。与这种存在方式相对的,是以人的本质的实现为标志的人的价值客观存在。

“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是马克思对劳动的正确剖析,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确证。这是劳动的一般规定。关于异化劳动,马克思给以了如下的解释:“产品是劳动产生的对象,它以异己的形式存在,它不受生产者力量制约,与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

二、异化劳动的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在马克思的理论认知中,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劳动产品被工人占有,但是这种占有关系表现为工人生产越多的产品,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而获得却越来越少,导致正常生活都不能维持。第二、指工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一般来讲,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的劳动产品,本应为劳动者所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下,资本家完全占有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工人劳动获得的劳动产品最终会被资本家转化成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和奴役工人。随着工人产出的劳动产品不断增多,他的对立层面的力量也随之增大,导致工人越来越穷。资本家剥削了劳动产品,留给工人的物质补偿远远不及劳动者的价值,也就是说,与劳动者的劳动量严重不符,劳动者自身价值同产品增值背道而驰,愈发贬值,工人完全沦为劳动对象的奴隶。马克思结合现实做出进一步引申而得出对象化理论,被对象奴役和对象的丧失成为现象化的具体表现,工人自己的本质丧失于异化劳动中,切实成为自己创造产品的奴隶,受到劳动对象的束缚,导致自己愈发贫困,加大了贫富分化。这也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被资本家无情剥削的现实。

(二)工人与劳动活动本身之间的异化

劳动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应该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劳动,并且感受到劳动带来幸福。而处于资本主义环境下的工人,现状并不是这样的。第一、资本家安排好工作流程,同时完全控制劳动者的自由。失去了创造性,劳动过程是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过程。另一方面,劳动变成了工人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意愿来选择劳动行为和从事劳动活动,工人在巨大压力下被强制束缚,所以工人生活在紧张压抑的工作状态之中,紧张、束缚和痛苦时刻伴随着工人们,工人不能在劳动中获得欢乐和幸福。另外,工人们甚至认为自身体力和智力是和自身对抗的,起到支配自己的作用,根本不属于自己本身。劳动者时刻生活在自我否定的工作环境当中,没有任何劳动幸福感而言,时刻伴随自己的是痛苦和煎熬。劳动在异化的驱使下变成了一种手段,不再是目的,不但没有创造生命价值,而使得生命价值不断贬值。工人的类本质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殆尽,从而导致工人同劳动活动本身之间的异化。

(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类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的生命创造活动,而类本质的异化却使劳动不再具有精神的生命创造活动的性质,而降低为维持肉體生存的活动。这样一来,本来是作为实现生命创造基础,作为生命创造活动手段的那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被当作劳动的目的,而创造精神,创造价值生命的活动却变成了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马克思认为,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劳动,人在劳动过程中对自己创造力不断肯定,是对自己本质的一种证明。但生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背景下的工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这充分表明,劳动在异化劳动的作用下成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劳动者像动物一样完全被动地劳动,被人奴役驱使,完全丧失自由和尊严。也剥夺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这无疑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真实呈现。

(四)人同人的相异化

在这里,马克思是把个人的异化、每个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作为人同他人相异化的基础;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所有人的异化都是本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就获得了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理论形式是宗教,而它的实践形式是异化的生产和异化的劳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同人的异化劳动的完成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资产阶级在人与人异化过程中获得了利益和满足,而无产阶级得到了贫困痛苦的结果。这种异化被资产阶级自诩为强大的资本,同时无产阶级感受到自我毁灭的自卑。资本家的资产越来越丰厚,自己的愿望被不断得到满足。工人只有贫穷和困苦相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处于根本对立的两方,直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难以调和。矛盾不断积聚加深必将导致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马克思指出,社会变革是改变这种现实的唯一办法,建立无阶级差别的新型社会关系,彻底摒弃异化。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转变,还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异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协调发展起到束缚作用,出现了类似贫富差距、滥用职权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人们在使用电子产品时通常受到产品的无形绑架,而不是简单的商品消费,一度成为被消费对象,这些都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特点体现。党和国家要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阶段性,不断采取措施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注重人发挥的重要作用,协调劳动关系与人际关系的一致,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建设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合理体系,使异化现象从源头得以遏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3〕为了更好地克服异化现象,市场、政府、微观主体三者协同发力。不断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市场层面分析,企业不应该一味地利用市场促进自身利益发展,而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企业员工切身利益出发,关注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尽可能多地向农村贫困地区投资,让贫困地区的劳动人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发展红利。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防止新的异化产生。不断提升治理能力、适当放权协助企业完善经济体制,另外,地方各级政府要有担当意识,对贫困地区、下岗职工加强扶持。从微观主体层次分析,企业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自身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企业职工也要增强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力献策。只有市场、微观主体和政府三方面协同努力,才能保障建成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杜绝异化现象的发生。

(二)尽最大可能遏制权力异化,加强廉政建设

人类发展进程当中最为严重的异化形式是权力异化和政治异化。它直接导致个人的权力凌驾于机构和社会之上。造成权力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消费需求方面的异化,伴随经济飞速发展,人们购买力不断增强,切实感受到金钱带来的快感。需求也在逐步提升;第二社会关系方面的异化,金钱使得人们的关系处处围绕利益展开,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成为社会现实,在永恒利益的驱使之下永恒的朋友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本应该是不计较个人得失、互帮互助的;第三,道德方面的异化,金钱至上已经逐步代替了传统道德观念当中的仁义礼智信,公平正义和仁义道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社会当中经常出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消费需求,预防道德和社会关系异化、对权力异化进行限制,加强官员正确消费观和道德观建设,建设廉政国家。

(三)全面实现共享发展,杜绝异化现象发生

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享发展。这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初衷和历史使命,使发展目标和发展对象等问题得以根本解决,正确引导新时期克服异化现象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国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坚持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高度发展,同时伴随贫富差距被逐步加大。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申,从根本上改变“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现象的发生,任何与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异化现象都要坚决予以去除。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共同拥有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权利,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我党的执政目标。

共享发展理念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切身感受我国近些年来的沧桑巨变,这是一个从做主到富裕以至于到强大的过程。新时期的异化现象具有崭新的特点,共享发展可以有效消除这种异化现象,第一,从主体层面出发,人人共享是建立在人人共建的基础之上的。需要在共建实施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各负其责、积极参与。第二,从体制机制层面来说,要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有效把控,真正把握好力度和程度,对影响共享发展的不利因素按步有序消除,全面实现收入公平的分配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全面实现共享。

(四)提倡工匠精神,调解异化劳动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者无法通过单一的劳动去感受生命的价值、劳动意义和精神享受,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劳动异化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勞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劳动的意义,对消除劳动异化起到促进作用。新时期,我们要引导劳动者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把全部的情感、思想、意志、目的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并且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时刻牢记非功利思想、达到道技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为了有效解决劳动内容与形式、劳动对象与主体、劳动过程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引导劳动者利用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鼓励劳动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所有零件、工艺、工序,创造性生产劳动产品,使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解放。

新时期,我们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精神。鼓励劳动者全身心投入劳动之中,从而取得劳动价值和精神享受双丰收。进一步降低劳动者的功利思想,引导劳动者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和人格魅力感染他人、全身心服务于社会,并切身感受造福他人的幸福感。另外,在价值观教育和公民赏识教育当中融入工匠精神,让人们在自由解放的氛围当中全方位发展。

四、结语

结合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开启对当今中国社会异化问题的思考,正确看待我国的异化问题,探索消除异化劳动的实践路径,从我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客观公正地对待社会异化现象的存在,有力促进我国向共产主义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67-26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63.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责任编辑:韩智伟〕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经济体系异化劳动共享发展
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培育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质技能人力资源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