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润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产与后勤管理处,江苏常州21316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主要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日前,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的建设方案中,要求在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把加强高质量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已有的实验实训室条件下,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研究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不少国内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的姚胜兴,陈华容[1]提出“高职高专院校示范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结合电工电子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构建了“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晓刚[2]提出“对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中,建议建设理实一体的实训室。还有其他一些文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以上这些实验室建设方案或模式,要么是针对某个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的思路或方法,要么是实验实训室管理方法的重新组合[3-7],对实验实训室采用科学合理的理论为指导构建现代高效的管理运行体系研究不多。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主要源于普通高校分工细化的垂直型管理模式,其优势是各部门任务明确,便于操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弊端。如管理僵化,利用率低,资源共享性差等[8-10]。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目前几种实验实训室管理运行模式存在的弊端,应用管理学科中的流程管理理论,创建具有学院自己特色的实验实训室管理运行体系,经过2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创新体系的构建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创新实践教育是重中之重。同时,创新又来源于用理论指导的实践之中。实验实训教学是以现场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11-13]。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区别于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技能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又不同于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特色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在企业中从事一线生产或管理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就业的目标既不是学术研究,也不是简单体力劳动岗位操作或服务,而是能应用成熟技术进行建设、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其中会有部分从事高智能操作的高级技师,而大多数人员从事生产或管理第一线,是将工程师与生产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连接起来的纽带,承担着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桥梁作用。因此,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本着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和“够用”原则,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的训练培养,使学生能熟练运用高新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是以培养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而知识的传授只是为达到能力形成的一种手段,因此,在高职院校培养方案中,知识的传授以本专业能力和应用技术培养,进行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设计,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培养方案最大区别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以“应用型实践”为主要特色来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内容,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应用”,培养具备综合分析、知识运用、规范应用、创新开发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
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应用性”的教学体系上。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必须包括从事某职业岗位(群)所“必需”和“够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从事某职业岗位(群)已成熟的技术理论及管理理论,规范服务条例等理论知识。然后,应加强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培训,达到能较好适应本专业或行业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或服务的综合素质,就业后基本可以独立本专业工作。在安排理论知识学习上,根据本专业或领域基本技能的要求,用倒排的方法来确定基本理论知识内容的讲授。因此,高职院校教学体制应趋向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构造侧重于实操技能培养的教学体制管理模式。应以学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规划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方式,精选实验项目,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以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群)工作为基本目标,让学生毕业后就有较强的就业或创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成效和管理水平与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实验技术人员在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中至关重要[14-15]。
实验实训室管理机构既具有教学科研和课程实验、就业培训管理职能,又具有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实践教学服务职能的双重机构。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履行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进行决策、协调、指挥、咨询、监督等,同时也作为学校的服务职能部门,为全校师生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仪器装备和后勤服务。因此,要统筹好管理与服务二者关系,既要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又要在管理中做好服务,履行好自己本职工作[7]。
(1)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根据学校对每个实验实训室的功能和要求,制定各类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各专业依据培养计划,制定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和每年度建设目标,督促检查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目标实施情况,完成各类实验实训室数据报表统计分析工作。
(2)实验实训室任务管理。根据各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教学任务要求,安排实验实训室的工作任务,配合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实施实验实训室开放,加强实验实训室的管理与指导,使实践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3)技术保障服务管理。根据学校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实验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采购计划,组织相关部门检查各实验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运行记录、日常运行管理保养,实验安全保障管理。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及时做好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保障仪器设备的先进性。
(4)实验队伍建设和管理。协同组织人事、教务管理部门,确定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制定实验实训室岗位职责,使实践教学队伍结构合理,运行高效。配合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进修,职称评审、聘任、考核等工作。
高职院校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如何办出特色,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也是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的重点。因此,创新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水平以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明确要求“学校应有一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并建立行政机构处、科室”。按此要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管理机构。由学校的1名副校长直接分管教务处、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实验实训管理中心下设实验实训科,全面负责校内的实验实训项目教学,并配合采购和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实验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的设备采购、合同签订、项目验收等相关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多种途径的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存在被正式确立下来。由于高职学院起步比较晚,目前大部分高职学院都仿照老高校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以及职能设置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特点。高职实验实训室常见管理模式有:
(1)校、系、教研室3级管理。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此种管理模式是较为传统的组织结构,它按照管理学垂直型原则设立,属于典型的垂直制管理。在实际运作中,由教研室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建设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室,承担本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上,相关的教研室有较大的自主权,学校教务部门主要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的监督。在这种模式下,实验实训室由教研室管理,一般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实验实训室主任,管理员主要由本教研室教师担任,比较容易协调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教研室的教师也有强烈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意识。
图1 校、院(系)、教研室3级管理模式图
(2)校、院(系)2级管理。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此种管理模式中,由2级学院(系)成立相关的实验中心,负责本院(系)整个实验实训室设计建设,设备和管理人员由所在的院(系)统一调度使用。实验中心承担本院(系)所有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教学安排也由院(系)进行集中管理,学校教务处只负责监控教学的安排和教学质量的监督。
图2 校、院(系)2级管理模式框图
图3 校1级管理模式框图
(3)校1级管理部门管理。组织模式如图3所示。此种管理模式下,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实训中心,它负责全校的实验实训室的设计建设、管理、协调、服务等相关工作,安排全校所有与实验实训相关的教学工作,实现从“设备采购,实验实训室管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人配置”等统一服务与管理。由于学校统筹管理调度,方便所有实验实训室面向全校开放,同时也能为各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服务,并且一些实验实训室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促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几种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设置目的、优势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见表1)。
表1 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比较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其中会牵涉诸方面问题。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室的设计与建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实践资源开发,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功能发挥,合理使用和管理实验经费等。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社会急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科学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验实训室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大实验实训室建设力度,通过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色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设置及结构优化调整建设与管理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和高职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校的实验实训室设置和建设主要由专业理论课程教研室负责,主要为本专业开设相关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实训项目。教研室直接对实验实训室进行管理,这就局限了实验实训室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现代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实验实训室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我校积极探索突破原有传统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体制思路,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探索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出发,积极引进新的流程管理理念,通过管理结构的优化重组,实现组织架构,管理手段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我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具有复合功能,资源共享,取得了较好服务效益。
流程管理是一种包括规划、优化和再造流程3个层面新型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结构化的流程,本质是构造高效的业务流程。企业生产中是以标准化建立端到端的高效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企业业务绩效为根本目的一种优化系统结构化方法。目前,流程管理在行政管理方面应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优化了行政管理的业务流程,将冗杂的业务流程“去粗存精”,大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及水平,充分发挥了行政在各方面资源的使用效益。
(1)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实施“双高计划”,落实高职扩招百万任务,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和重点活动。为更好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向全面学分制转型,学分制是建立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再结合社会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要求学校向实现个性化定制,逐步实现复杂交叉的柔性管理,这种转变主要源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而从学校实际发展角度来看,近20年来高校连续扩大招生,招生的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在校学生人数迅猛增长。目前,全国已有285所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超过1万人,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相互竞争,这就迫使各校在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流程再造和综合改造,创出学校自身的特色,以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优势。
(2)学校内部改革的需求。从学校现有组织架构看,目前主要是垂直管理模式。由学校实践管理(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完成相应的业务。相关的教研室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由相关职能部门把具有相似专业背景的教研室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对建设方案进行认证,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完成相关领域内所有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实际日常工作运作流程中,许多工作流程并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或者是纵/横交错的。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纵、横交错的工作流程与管理组织架构并存,造成了许多的工作重叠,产生的结果是效率低下。因此,从优化流程的角度出发,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造,更关注整个工作流程的结构,而不是工作本身或工作人员。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竞争及创办特色等诸方面的挑战,作为校内服务教学和学生的各职能部门,大多实行的是垂直式管理结构,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广大教师和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工作中的程序和组织架构要求一项任务需要从下到上逐级反映,然后再自上而下进行布置,严重影响了工作流程运作的高效性,使学校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大大降低,职能部门之间的运作成本还会大大增加。并且,可能有些重要工作的流程和责/权界限不明确,造成较严重的内部管理问题。因此,通过管理工作流程优化分析,针对可能会发生低效的关键流程进行优化,再配合管理架构调整以及创新型管理团队建设,实现管理架构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
经过2010年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估后,学校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办学特色和方向,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提出“以强化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基地内涵建设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改革目标”。要求各专业走访调研现代高职教育培养方案,结合相关专业特点,构建区别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以职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三个训练”(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四个环节”(课程实验及实训、综合实践、实习、毕业设计)为主要内涵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配套完善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实验实训室流程管理目标。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室管理还是传统的职能型模式,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为打造学校新型实验实训室教学体系,就必须用全新的视角来重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系。针对学校在实验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流程管理对现有的管理模式重新全面统筹规划,将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管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改革各职能部门分割管理且效率低下局面,使实验实训室管理成为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实验实训室管理改善目标是建立以流程管理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园网信息平台,建立将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相结合运作模式,消除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提高学校实验实训室管理水平,更有效地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提升管理效率。
(2)学院实验实训室流程管理改革。在实验实训室管理流程中,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流程是整体实验实训室管理流程体系的基础,整个旅程中,建设流程处于核心地位,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会造成整个实验实训室管理流程故障,还会影响管理流程体系中的其他环节。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模式下,设计高效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流程是关键所在。
从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流程中可以看到:整个流程环节跨越了教务处、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信息中心、招标采购管理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过程,呈现出部门工作跨度大,运行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制定实验实训室技术方案时,教学部门专职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实施方案难以得到充分论证,需要作出多次修改和变动,不仅降低了项目建设的工作效率,更是影响到教学工作安排。以前甚至还出现一些由于设计初期没有准确把握教学需求,以至于实验实训室交付使用后,不能很好符合实际教学需求,造成实验开出率偏低,实验效果差,使一些实验实训室建成不久就需要重新改造。
(3)学校实验实训室流程管理改革取得的效果。为了打破过去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由不同部门分开管理的局面,学校专门成立了跨部门的建设流程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原实验实训室建设流程中所涉及相关职能部门选派的人员和从2级学院选拔的专职教师组成,工作小组中,有1名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管理协调工作。通过建设流程工作小组,将原来的“碎片”工作重组整合,全面承担了实验实训室建设从方案论证,项目实施以及正式投入使用的全部过程任务。图4为实验实训室建设新流程。
图4 实验实训室建设新流程
经过流程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过去工作时,不同部门的人员各司其职,只需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不用关心整个流程的其他环节。现在通过流程工作小组,组长实施全面管理和内部协调,小组成员也不再局限于原先自己部门工作,而是需要满足项目整个建设流程,这样就避免出现原来不同部门之间工作的互相推诿。通过建立流程工作小组,可以大大减少工作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成立流程工作小组后,大大缩短了材料搜集、信息传递、文件传阅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依托学校信息系统平台,降低信息在不同流程参与者之间分发中出错概率,使在同一流程的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沟通更便利更准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使原来需要3个月完成的一个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论证工作,现在1个月内就能完成,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通过建立流程工作小组,使实验实训室建设前期的论证更加充分,由于流程工作小组的成员来自过去流程中所涉及的部门,而且专职教师在小组成员中占比达30~40%,他们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施经验,因此,所有建设方案都通过各专业人员充分论证后形成,实现了建设方案最优化,建设过程问题最少化,投入使用高效化的“三化”要求。总之,经过实验实训室流程管理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为打造学校新型实验实训室教学体系,彰显办学特色,采用全新的视角来重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系。针对学校在实验实训室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用流程管理理论作指导,提出采用流程管理对现有的管理模式重新全面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校园网信息平台,将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管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改革各职能部门分割管理且效率低下局面,将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相结合运作模式,使实验实训室管理成为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经过学院2年管理运行,形成了一套基于流程管理的高效精简管理工作流程,出台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室基地管理与建设办法”,使实验室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工作效率提高了近67%,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