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9-14 03:04韩国珍
海峡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本科生经济学

韩国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20世纪30年代,Ragnar Frisch等经济学家创立了这一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的是为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提供分析方法。经过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1]。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始于1980年的“颐和园经济计量学讲习班”。之后,经过国内学界的努力,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和学科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计量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关调查表明,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比例,1980年为0,1987年为18%,1997年为92%,2006年为98%;在2006年所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全部必修的比例为69%、部分必修为36%、全部选修为3%[2]。至此,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

计量经济学教学是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扩展到经济学几乎所有领域的研究中。只有具备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和顺利研读有关文献资料。本科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该学科的基础和经典部分,也是研究生阶段相关课程的学习基础。但目前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教学效果不显著,是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3-6]。因此,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和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分析

在目前我国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成绩仍然是体现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指标。虽有其片面性,但为了客观和量化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成绩仍然是可供选择的一项较好指标。笔者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总成绩的评定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权重不超过30%,重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实践,考核依据主要是习题作业、小论文的完成状况。期末成绩所占权重较大,重在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主要采取开卷或闭卷考试。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总成绩中,期末成绩更能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作为样本,以计量经济学的期末成绩为指标来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的研究对象是在2010-2019年共10年实际参加计量经济学期末考核的学生,为了更能突出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剔除了各年度重修学生的成绩,最终的样本是1387名本科生。分析的期末成绩指标,有6年是闭卷考试成绩,4年是开卷考试成绩。2010—2019年各年度本科生的人数和期末成绩的有关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各年度计量经济学闭卷考试成绩状况

表2 各年度计量经济学开卷考试成绩状况

从表1和表2的平均成绩来看,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的试题难度在其所属的各年度相差不大,闭卷考试难度略高;各年度的成绩标准差和最高分-最低分差值,均反映出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总体上开卷考试成绩的离散程度相对较小一些,这也符合开卷和闭卷考试的差别;从成绩的不及格比率来看,闭卷考试的不及格比率较高,且总体上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成绩分布的离散程度,绘制了各年度闭卷考试成绩等级的分布比重,如图1所示。结合对应成绩的标准差等信息,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分布不仅离散程度大,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中等成绩的学生比重偏少。如果再结合平均成绩,考虑到试题难度,那么这一特征会更加明显。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中,而且始终贯穿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图1 各年度计量经济学闭卷考试成绩等级的分布比重

综合期末成绩的各个分析指标,可以看出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需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争取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最基本内容;考试成绩处于中等和及格的学生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真正发挥计量经济学在专业学习中的方法论作用,为本科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服务,进而提升本科生的专业能力。

2 影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改变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从整体上提升本科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必须从课程的特征、教师与学生三方面来探究其影响因素。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调查,本文认为影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度。

2.1 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

相比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多学科交叉性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1933年,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Ragnar Frisch就指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的统一。计量经济学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所涉及的知识广度、深度和复杂度都呈上升态势,其多学科交叉的性质更加突出。Geweke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理论、数据、计量经济学方法和计算技术构成,并且计量经济分析的进步通常要求这四个组成部分同步发展[7]。因此,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以理论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这四个方面的先修课程为基础,本科生对这些课程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状况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具有基础性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本科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基本上已经学习了这些先修课程。但由于这些先修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广,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将这些先修课程同时学好。如前文所述,兰州大学本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中等成绩的学生比重偏少。对此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和调查,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状况是其重要原因,并且不同先修课程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①大多数学生的理论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都不会对学习计量经济学造成实质性的影响: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将计量经济学所涉及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迁移到课程的学习中,但其中大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回顾、讲解和自己的温习可以解决这方面的不足;③大多数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大障碍来自统计学方面,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先修课程中的统计学包括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是理解经济统计指标、收集和处理经济数据的基础,而这些是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经济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也是相对容易补上的一块内容。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比较难以解决,成为制约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除了受计量经济学课时量的客观限制,主要是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其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从学科特点上来说,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普遍认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和学起来难度大,尤其对其实际应用掌握很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对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对此,不同时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计量经济学家都强调了这一点,如 Kennedy[8]和Murray[9]论述了抽样分布等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对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Becker 和Greene[10]阐述了若干重要的关键统计概念和技术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消极影响,在其他本科院校也具有普遍性[6,11-13]。因此,改变本科生普遍存在的先修课程知识储备不足状况,是提升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关键。这涉及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教学单位需要在经济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计量经济学与先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各个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衔接;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彼此之间教学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学生需要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投入精力学好相关先修课程,为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2.2 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毋庸置疑。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除了需要具备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基础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若干与学科特征相关联的基本能力。后者主要包括教师的多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对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等。

计量经济学的多学科交叉性质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应具备计量经济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相比经济学的其他学科,计量经济学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都要求比较高,并不是每一位授课教师都能满足此条件。关于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目前文献资料中只有李子奈[14]的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为经济学专业并且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占60%,经济学专业但没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占9%,数学专业的占27%,其他专业占4%。结合近十余年计量经济学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快速发展,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授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贯穿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实践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高于经济学类的其他专业课程。在目前的本科教学中,让学生至少掌握一种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更高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比较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其他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教学,比如蒙特卡罗实验的设计和复杂数据的处理、可视化演示等。最新的研究中,Colander[15]认为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方式提出重大挑战,并会促使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变革。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式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适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这个特征,授课教师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追踪、学习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并能根据教学对象、内容和课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到教学中。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发展迅速的学科,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及其对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近几年,Hendry[16]、Kassens[17]从不同角度出发,建议对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等进行重大变革,以改进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这些变化对授课教师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持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3 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度

按照有关教育理论,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包括行为、情感和认知三方面的投入程度[18]。考虑到学生对课程投入度的可观测性,本文在此主要探讨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投入的时间和个人兴趣。

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投入的时间分为课内和课外投入的时间。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由课程设置中的课时量决定。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设置,因不同院校和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重视程度而有所差异。兰州大学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一直为54学时。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包括理论、方法、应用和软件操作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学进度受到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储备的制约。因此,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仅靠课堂上的54节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投入足够的时间来预习、复习、熟悉软件操作、完成作业和小论文等。与其他经济学类专业课相比,计量经济学由于其课程的内在特征,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课外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课外投入时间的多少对课程的进度和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在课外的时间投入上,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学生需要在课内外投入一定的时间,只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课外投入时间的意愿和学习效率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关键。在课程考核要求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投入时间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受前文所述的学生对先修知识的储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以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为例,根据笔者在课堂内外对几十个教学班学生的接触、观察,发现对该课程学习比较积极主动、抱有持续学习兴趣的学生约占总学生人数的15%~25%,大部分同学在大多数时间对该课程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并且在感兴趣的这部分同学中,绝大多数是准备毕业后要继续深造,或者想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参与或申报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比赛的学生,其中不少学生又是两种情形兼而有之。对计量经济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充足,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能更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再加上这部分学生有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和使用计量经济模型的需求,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投入课外时间的意愿和学习效率都比较高,即对课程的投入度高。

相比较而言,对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一般的学生,课内外投入时间的意愿和学习效率相对较低。这部分学生是授课对象中的大多数,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对比学习兴趣高的学生特点,本文认为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教学单位从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等方面加强这部分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储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适当弱化课程中的数理推导过程,降低课程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贴近经济现实的案例,增强学生对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直觉理解和兴趣,进而提升主动学习的意愿;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组内进行明确分工,增强各个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成就感,进而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

3 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对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000多名本科生作为样本,对计量经济学期末成绩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发现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成绩分布离散程度大,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中等成绩的学生比重偏少;不及格比率较高。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本文从课程特征、教师与学生三方面出发,深入论证了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度等因素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教学活动中,这三个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三者的提升有赖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本科生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简明经济学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我与计量经济学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