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亚雄
2019年12月中旬,本来要抽时间去上海探望师母方仁慧教授,但因为赶稿子,杂事又多,不得不改变计划。我曾打电话告诉方老师,等过新年时去看她,没想到新年未至,26日下午便接到通知说当天上午老师已驾鹤西行。我于1978年秋天到南京艺术学院师从方老师的丈夫高厚永先生学习民族音乐学,从那时起,方老师就一直在生活上关心我、在学习上帮助我、在事业上支持我,四十多年如一日。我却因几件小事和一篇稿子,失去了和她最后见面的机会,心中后悔万分,不禁泪如雨下……
1933年,方仁慧老师出生在杭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中学校长,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母亲则是一位有文化、善良、贤惠而又坚强的女性。方老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钢琴家,她1949年入“金陵女大”师从胡惜苍、李嘉禄两位教授学琴,1952年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上海音乐学院工作。
1953年,李先生要她参加“莫斯科第六届青年联欢节”选拔赛,她努力练琴,希望去苏联一展风采,为国争光。后来,方老师因练习过度,韧带受伤,无法恢复,不能再从事演奏。贺绿汀院长到北京看望她时说:“手指坏了,可以从事教育,一样能为钢琴艺术事业做贡献。”出院后,她返回上海音乐学院,在钢琴系任教。
与高厚永先生的结婚照
20 世纪70 年代在南京拍摄的全家福
方老师说过,只有将自己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师才是好的老师。她这样说,一生也都在这样做。孟子曰“仁者爱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方老师有颗仁爱之心,不但指导学生学习,而且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她常给学生粮票,做了好吃的,也邀他们来家里分享,还经常送衣服给学生。那时候,粮、油、肉、布、棉花甚至豆腐都凭票供应,一人一份,大家都困难,方老师的这些举动,使学生们非常感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78年考入南艺的研究生都学过俄文,但入学后才开始学英文,大家都觉得很难。方老师听说后,主动提出要给我们辅导。她每周抽出两三个晚上的业余时间给我们上课,并且不收课费。她不是英语老师,却比当时的英语老师备课更认真,上课也更有成效。我后来能用英文讲课、写文章,多亏了方老师的教导。当时能长期、免费地给不是自己的学生辅导英文,多么难能可贵!
1956年,方老师返回上音后全身心地投入钢琴教育事业。她阅读理论著作、把握最新动向、潜心进行研究,并通过听李翠贞、范继森等几位先生的课,博采众家之长,用于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钢琴教育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1960年,她赴沈阳音乐学院支援工作,1974年又调到南京艺术学院,退休后仍然从事钢琴的教学和研究,直至去世。
方老师认为:“每个人的才能、条件、机遇不同,教学也不应该相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攀登自身的最高峰。” 她在教学中不但为学生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补充,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方老师十分注意选择教材,认为选教材如同“开药方”,医生确诊后,方能对症下药。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诊断”之后,方能选择教材。选出的教材既要补其不足,还要具有挑战性,这样学生才能进步快。在钢琴教学方面,方老师除了能因材施教、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外,还注意技巧和表现相结合,并关注指法、重视音色。
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音乐具有技术性,然而技术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方老师指出:“钢琴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思想应该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启发、诱导、比喻、联想等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要求学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启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能力,并力求正确地、生动地、创造性地表达作品的内容。”①当然,没有过硬的技巧不可能有完美的音乐表现,因此方老师认为技巧应与音乐表现相结合,两者间必须平衡,同步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出席国庆招待会
在美国讲学时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学钢琴要关注指法,指法随音乐风格、作曲技法及弹奏方法的不断演变而演化。指法的设计和选择具有个性化,且直接影响音乐表现。方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尊重已有指法标记的前提下,兼顾到手的自然条件,自己标指法,以此养成探索不同指法的习惯。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色是声音的物理特性之一。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一样,具有重要的音乐表现功能。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色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因素,对形成音乐的神韵起着很大的作用,高度重视音色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方老师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弹琴首先要有好的音色,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感人的艺术表现。好的音色不能只靠手指,应结合手臂的运用和手腕的配合。同时,音色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演奏者的品位及对作品的理解才是奏出好音色的内在基础。方老师在教学中提出要通过想象,感觉到“温暖”“芬芳”“辉煌”“冰冷”“黯淡”“忧郁”等不同的情绪,然后再通过手指、手臂的动作将它们表现出来,让听众也能感受到。
多年来,方老师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桃李满天下,他们中的很多人是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骨干,如沈阳音乐学院的林振刚,中央芭蕾舞团的武达萱,深圳交响乐团的尹松、杨庶正,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徐军,南京师范大学的陈朗秋,天津交响乐团的王军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陶诚等。尹松回忆说:“方老师的教学很有特色,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让我们理解音乐并表达出来。跟随方老师我学到了很多,对钢琴演奏技术和艺术有了更加清晰的领悟和把握,这些是我迈向成功的基石!”
从中国音乐发展史来看,外来乐器一定要经历民族化的过程,否则将会被历史淘汰,中国化包括形制改变、创作和推广作品几个方面。钢琴是西洋乐器,从1915年赵元任发表我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至今,钢琴的民族化只进行了105年。一百年多年来,由于我国作曲家的努力,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这些作品很少在国外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俄罗斯钢琴家齐尔品先生曾在欧美演奏过《牧童短笛》等中国钢琴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周广仁先生于1980年在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讲学活动,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作品外,方老师也是最早在海外宣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先驱者之一。从1988年侨居美国,到2003年回国,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她身体力行,为宣传中国钢琴作品四处奔走,做了大量工作。在美期间,方老师在美国纽约州宾汉顿大学、瓦沙女子学院和哈德弗特大学等学校做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的学术演讲。她将中国钢琴乐曲分为根据民间音乐或民歌改编创作、根据歌曲的旋律改编、根据古曲改编和原创作品四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形成和发展。方老师边讲边弹,生动形象阐释了钢琴艺术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1988年,她在英国京士顿大学举行的中国音乐研讨会上介绍中国钢琴音乐,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程转播。方老师的演讲在英美影响很大,美国一些报纸曾以《中国音乐放光芒》《中国钢琴家引人注目的历史》等标题作了报道。全美音乐教师协会充分肯定方先生所取得的教学成绩并为她颁发了最高级别的证书—“终身荣誉证书”。除了介绍中国钢琴作品外,方老师还改编和创作了《南泥湾》《人民公社好》《非洲战鼓》等钢琴作品。
在美国参观植物园
2006 年和高厚永先生在上海家中
我也喜欢用民歌旋律改编钢琴小曲,当我将自己的作品《中国民歌钢琴小曲百首》③送给方老师时,得到了她的赞赏和鼓励。我还请她为我的《中国民歌钢琴教程》④写序。她写道:“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拿什么跟世界对话。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不但让我们失掉了许多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内容,也让我们丧失了民族自信和自尊。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为我们搭建了用音乐对话世界的平台。建立以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为目的的钢琴教育体系,不仅可以让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有话可说,更可以让我们找回说话的自尊和自信。”这篇写于2018年1月25日的序言,是方老师最后发表的一篇文章,她曾热切期望“有更多以传承民族音乐为手段或目的的钢琴教材问世”。
方老师安息吧!我们一定会努力工作,写出更多的中国钢琴曲,编出更多以传承民族音乐为宗旨的钢琴教材,为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而努力奋斗!
注 释:
①方仁慧,《钢琴教学的几个要素》,《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
②方仁慧,《论钢琴指法艺术》,《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
③杜亚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百首》,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④杜亚雄,《中国民歌钢琴教程》(三卷本),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