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泰启
摘要:我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委培班和现代学徒制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尽快转变成受市场和企业欢迎的职业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职业;素养;企业文化
1.我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背景
近些年来,但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职业道德成为除技能之外企业衡量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1.1 职业素养内涵及现状分析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借助于“素质冰山”理论,将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高职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高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
二、我校多种渠道引入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我校采用企业文化引进来,学生走出去的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一)校企合作,企业文化进校园,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养
定期举办“企业文化大讲堂”。作为我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在讲堂中加速完善职业意识养成,班主任在讲堂中增强职业引导能力,是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深化校企合作,学生走出去进企业,落实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要使学生尽快转变成职业人,缩短适应周期,不仅仅需要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管理制度进校园,还需要让学生进企业,切实体会企业文化,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锻炼与成长,提高职业素养。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我校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也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讀。通过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企业进行1-2个月的工学交替,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2、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质量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
3、顶岗实习。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我校顶岗实习工作主要在学生最后一个学年进行,在校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稳重求进。我校与青岛鸿普电气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青岛特锐德电气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优质企业紧密合作,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走出去进企业,学生利用企业环境资源,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在企业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和顶岗实习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具体实践中,接受学校老师,企业导师的双重教育和领导,透过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能力,从而更好的有学生向职业人过度。同时,在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和顶岗实习中,采取“一师一企业”制度,教师跟进管理。加强了教师的意识培养,改变教育理念。企业也会安排相应管理人员,采取企业导师制度,具体落实学生员工的管理。校企双方分别落实管理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起到了实质性的推进作用。一方面,学校教师在企业管理学生,对教师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而,企业导师对于学生员工的管理也是新的课题,可以根据企业文化内涵,制定实施管理办法,开展教育工作。
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得到企业和社会的一致认可。总之,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力量,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