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名
摘 要:積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堂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本文从情感教育的特点出发,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情感教育策略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特点 策略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把握教学内容时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情感升发过程。因此,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令人遗憾的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中一个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教学内容演绎得支离破碎,繁琐的纯逻辑的冷静剖析取代了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显然,这种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的,导致语文教学收效甚微。而情感教育正是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目的的情感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地开展情感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特点
(一)渗透性
所谓渗透性,就是通过语文课潜移默化地把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健康情感的拥有者。若教师没有健康情感,在情感渗透中学生就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如果教师的情感出现偏差,是非、善恶、美丑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二)形象性
语文课中的情感,大部分是通过形象承载的。那么,教师在分析形象的时候,就要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客观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图,以合乎情理的再创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普遍性
每一篇课文中的情感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说明文、应用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情感因子,只不过不以直接的情感方式存在罢了。譬如,在说明文中作者也在运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就是不动声色的应用文的留言条、写信等也不可能不打上或多或少的情感烙印。
(四)启发性
语文课不同于道德与法治课,这就是说,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不能像道德与法治课那样直白,它的任务是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的爱憎情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和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如何把握和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我们要探究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需要,或课始创设情境,或课中创设情境,其手段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用语言、画面、幻灯、表演故事、音乐等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二)品读课文,激发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表情达意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的基调,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文本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心灵呼唤产生共振。
(三)心理相融,缩短情感距离
教育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这就决定了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要改变被动的主仆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最大限度地与学生心理交融,消除情感隔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从而减轻学生学法选择上、问题化解上及质疑创新上的心理压力,使之处于自主探索的主动位置,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相机激励,迸发情感火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若处于亢奋状态之中,他对所授知识就易于接受,而当学生的情感消极时,教与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相准时机,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逐渐熄灭的情感火花再次燃烧起来,以更为旺盛的激情,继续关注教师讲授的内容。另外,设法运用激励情感的各种手段去影响后进生尤显必要。因此,不妨选择容易的题目让后进生回答,有意识地让其答对,使其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激发其进取心。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建立审美框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楚延.《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 《北京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