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静
摘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始提倡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不能再利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单凭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陶冶自己的情操,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去学习语文知识。力求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一直陪伴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共同成长 二年级语文 小组合作
分类号:G623.2
引言: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还要与学生共同成长,力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适时地组织此类活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1.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小组合作的形式已经被很多教师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分组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划分小组时需要合理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按照班级中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来划分小组,力求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有一名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和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部编版二年级课文《场景歌》时,教师就可以依照教材上所给出的几个场景,将班级里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一小组代表一个场景,可以让学生依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小组划分。原则上还可以给组员进行编号,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或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高学生互动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表达自我。
2.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素材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偏小,个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语文课文时,教师需要提前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梳理,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相关的小组合作探讨环节,力求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这一类型的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要教学的课文中的问题告知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针对寓言故事收集材料,以便于上课时进行分组讨论。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课文并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分析清楚自己所教学的课文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只有方法适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方法用错,只会事倍功半。[1]
3.科学地评价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要想真正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好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引导者的职责,不仅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要予以正向的指导。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都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所得出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应的评价。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所展示的一系列图片来进行口头表达,一些同学会认为图片中所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小游戏,也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这是儿子调皮,父亲出去,自己又回来吃饭的故事......对于学生不同的说法,教师首先要予以鼓励,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最后一幅图画,将这个故事说完整。其次,教师要依据科学地评价标准说出每个小组哪些地方表现的较为突出,值得学习,哪些地方表达还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认清自己引导者的身份,不能替学生做决定,只能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引导。[2]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和组员合作探讨的方式来获得一些新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切记作为引导者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与组内成员进行合作,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决定。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语文学习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燕.“为学而教”,师生共成长——关于二年级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7(8):133-133.
[2]叶微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于“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思考[J].考试:教研版(11X):18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