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婷,吴燕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降低治疗效果、增加经济负担,而且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时间[1]。有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39.3%,放疗引起的腹泻、放射性肠炎等不良反应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2],使用适合肿瘤患者的营养评估工具准确评估,掌握患者营养状态,进行个体化、规范化的营养管理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至关重要。
选取我科2018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准备首次行放射治疗的64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神志清楚,沟通无障碍;②文化程度小学以上,有一定的书写、表达能力;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能积极配合完成调查;④预计生存期>1年。按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中位年龄53岁,BMI(19.17±2.05),观察组32例,男19例,女13例,中位年龄52岁,BMI(19.26±2.18),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常规进行放疗相关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出院后一周或一个月后未再次入院复查的患者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规范化营养管理。
1.2.1 营养评估
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使用患者主观营养评估表(PGSGA)完成营养评估[3],营养干预的患者,建立营养档案,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及身高、体重、饮食习惯、营养问题、营养诊断及生化指标、营养方案等,每周将体重、BMI和血清白蛋白登记入档[4]。
1.2.2 制定营养管理临床路径表[5],实施规范化营养管理
建立营养小组,了解患者及家属需求,基于循证,制定营养管理临床路径表。分别从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三个阶段根据患者实际需求的营养管理内容以及所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
1.2.2.1 放疗前
询问了解患者的膳食史,纠正饮食误区,调整患者的烹饪方法,结合患者经济情况、饮食偏好合理制定营养计划。并告知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根据患者、家属接受能力分阶段、多途径的进行健康教育,缓解其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情绪。
1.2.2.2 放疗中
定期营养评估、营养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放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发应及应对策略,改变患者及家属对肿瘤患者营养治疗的错误认知及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学会食物成分转换,建立营养套餐,满足个体化的营养需求[6]。护士将患者的营养问题、活动情况、饮食量、体重变化、不良反应登记在营养档案,医生、营养师结合患者身体状况提供营养处方,并与家属沟通,取得支持,共同参与患者的营养改善。并且当肠内营养不能满足目标能量时,医生及时给予部分肠外营养或完全肠外营养,保证营养摄入。
1.2.2.3 放疗后
出院时结合患者目前营养状况制定营养计划及营养教育。发放居家营养管理监测手册,告知患者使用方法,坚持写饮食日记;进入营养管理医患微信群,发放出院联系卡,告知出院随访频率,保证营养计划按期落实及营养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护理的延续性[7]。
分别监测放疗前一周、放疗期间每周、放疗后一周的体重变化情况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
应用 SPSS16.0 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按期完成放疗,对照组一名患者因家庭原因提前终止放疗。两组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BMI、血清白蛋白水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放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放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s)
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BMI放疗前 19.26±2.18 19.17±2.05放疗后 19.65±2.11 18.62±1.58血清白蛋白(g/L)放疗前 38.72±6.40 38.19±6.28放疗后 38.25±4.35 35.81±3.83
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肿瘤本身、手术、放化疗的毒副反应都严重侵害患者的身体、消磨患者的意志,逐渐消瘦、信心尽失。因此建立肿瘤患者专业营养干预团队、集思广益、重塑肿瘤患者营养干线刻不容缓[8]。
此次研究中发现随着营养干预措施的落实,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成效显著,说明营养干预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及家属在此期间也认识到营养治疗的重要性,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误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同时,个体化、规范化营养管理让治疗有感情,让护理有温度,医患关系和谐,患者就医体验好,满意度高。
此次研究中仍有不足之处,护士在临床工作之余还要落实患者的院外护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负担;营养干预团队人员比较单一,缺乏多学科协作,需要更专业的营养师全程参与,望后续的工作中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