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芊
(济南市急救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病残率均较高,威胁生命健康。治疗关键是尽早开通相关梗死血管,促进心肌内血流灌注的恢复,阻止心肌的缺血缺氧损伤,并尽可能挽救[1,2]。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是近年来应用于急诊科多种疾病救治并获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护理模式,具有条理清晰、措施合理等优势。本研究对50例AMI患者的救治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先报道如下。
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AMI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3]。根据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单号选入优化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优化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3岁(60.5±4.6)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30min~12h(3.1±0.4)h。常规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1~75岁(60.9±4.8)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30min~12h(3.2±0.6)h。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根据医嘱和救治程序,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床体位,密切监测其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集患者血标本进行生化检查,开通静脉通道等,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送患者入手术室。
优化组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具体包括:①优化接诊流程。为患者开通就诊绿色通道,可先就诊后挂号;由分诊护士迅速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通知医生救治。对疑似AMI患者则嘱其绝对卧床休息,于左下肢开通静脉通道,采集血标本进行生化检查。②抢救流程优化。实行护理小组责任制,护理责任由护理执行者承担,极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尽可能的减少护理过失。护士接诊后迅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鉴别诊断、进行心电图检查,协助医生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通知医生。③建立信息化网络系统。通过建立信息化网络,将患者信息共享给其他相关科室医生,提高护理抢救效率、反应病情,缩短用药时间和获得体检报告时间[4]。④优化转运交接程序。准确评估病情后,根据病情制定方案,需行PCI介入治疗者则通知介入医师,做好交接工作,填写转运交接单,做好详细交接。⑤做好抢救记录。相关护理人员对抢救过程中的每项措施执行结果做好记录,包括抢救措施记录,事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以便分析和比较。
对比两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心电图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并对院内AMI再发、再次PCI情况进行记录。
应用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优化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心电图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较常规组缩短(P<0.05)。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s,min)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s,min)
与常规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心电图时间 急救总时间常规组 50 2.8±0.9 7.5±2.4 7.9±1.5 65.9±7.7优化组 50 0.7±0.3▲ 3.8±1.1▲ 4.3±1.2▲ 40.2±5.3▲
优化组院内A M I 再发、再次P C I 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表2 两组院内AMI再发、再次PCI情况[n(%)]
AMI患者抢救过程所用时间越短,病死病残风险就越低[5,6]。AMI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其一旦发作就极难控制[7,8]。故抢救是必须分秒必争,尽快做出科学合理评估。
本研究对AMI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的护理措施进行了优化,确保了各项抢救程序规范化,确保其准确性,使抢救过程有条不紊进行,明显缩短了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心电图时间及急救总时间; 同时优化了转运交接过程,防治交接漏洞的出现,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转运安全性,使各科室间、护患间协调更顺畅。本研究优化组通过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AMI患者的院内再发率、再次PCI率分别为8.0%、1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2.0%、26.0%。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使AMI急救过程的护理措施标准化、
作者信息:张 芊,(1974-12-31),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学历,急救护理专业,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救护理规范化,使护理工作得到合理分工,确保了抢救 工作的有效进行,极大的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AMI的院内再发和再次PCI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