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玲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创伤科,上海 200003)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愈合时间也需较长日期恢复,同时也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骨科患者的痛感明显,极易增加负面情绪,不利患者预后[2]。精细化护理更侧重于细节护理,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对不同的护理模式分析。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骨科患者182例为实验观察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为基准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91例)和研究组(精细化护理,91例)。其中研究组男52/女39;年龄31~78(48.69±3.57)岁;对照组中男49/女42;年龄32~79(48.76±3.61)岁;经检验,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比。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症状,并开展必要的康复训练及指导其饮用少量水分,促进患者康复。研究组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术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系统性护理加速患者恢复健康。其主要工作内容有: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及认知性,为患者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保证之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需对患者心理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及时理解、疏导患者情绪,落实术前准备情况并与之阐述术中相关配合事宜。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做好防感染的各项工作,规避感染事件的发生,并合理调整输液速度。术后将手术结果如实告知患者,并注重观察手术切口,如有异样,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换药时需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主动式沟通缓解患者及家属情绪,有利治疗效果。
记录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评分。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
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s,分]
组别 社会关系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91) 44.29±5.18 79.08±7.37 33.09±3.87 81.49±6.27 35.39±4.08 77.35±4.86对照组(n=91) 43.85±4.87 55.17±5.48 32.86±3.656 56.37±5.06 35.17±3.86 43.86±4.17 t 0.59 24.84 0.41 29.74 0.37 49.89 P 0.56 0.00 0.68 0.00 0.71 0.00
对照组的满意/相对满意/不满意度例数分别为:45、32、14;研究组分别为:52、36、3;对照组的总满意度(84.62%)低于研究组(96.70%),组间差异显著(x2=7.85,P=0.01)。
研究组患者发生褥疮、感染例数分别是:1(1.10%)、2(2.20%),对照组对应分别为:6(6.59%)、5(5.49%),组间数据有对比(x2=4.95,P=0.03).
骨科手术通常采用钢钉、假体置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一定程度上治疗患者病情。但其同时属于创伤性操作,极易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规避风险,促进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骨科是医院重要业务科室,更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及时、准确、谨慎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精细化护理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具有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等优势,以患者为中心,制定高质量的护理方案。这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是一种挑战。细节化的护理流程能有效规避护理工作内容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使患者的满意度及依从性都显著提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实现护士自身价值。该护理工作能有效评估潜在风险并及时做出处理,以此达到事半功倍成效。同时多方涉猎患者心理方面,降低术前、中、后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及时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并给予鼓励,亦能缓解其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同时提升护理质量,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自信心,促进康复[3]。对两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数据显示: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社会关系/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护理前的两组是无差异(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前者的满意度高于后者(P<0.05)。
对骨科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其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心理功能及生理功能,同时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