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燕,覃江焕,叶祖琼,罗远凤*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广西 南宁 530021)
烧伤后骨质、深部神经、肌腱外露,清理创伤后可见软组织大量缺损。常规换药不仅让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痛苦,而且治疗费用较高。负压封闭吸引技术主要通过敷料填充或是覆盖创面,持续吸出创面渗液、坏死组织,让创面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获得新生[1]。负压封闭装置隔绝了外部环境,可避免严重感染,促使创面早日愈合,而且患者疼痛轻、并发症少。
本院于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接收的烧伤患者80例,通过电脑随机法分组,常规组40例包括22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年龄41-76岁,平均(47.8±16.1)岁;研究组40例包括23例男性与17例女性,年龄40-76岁,平均(47.9±16.6)岁。各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1.2.1 常规组
常规换药及护理:创面覆盖凡士林纱布,然后再予以稀碘伏纱布覆盖,外层包扎采用厚纱布,每日换药或者是间隔1d换药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体征变化。
1.2.2 研究组
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清理创面四周皮肤。创面覆盖泡沫敷料并予以妥善固定,再采用透明薄膜予以覆盖,其边缘要大于创面>5cm,让引流管与患者皮肤紧贴,提高创面密闭性。引流管与负压装置相连,负压控制为-150mmHg至-450mmHg。
护理:(1)负压控制。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有效的关键在于高负压的持续保持,密切观察负压值,确保创面平整、敷料无渗液。观察薄膜、敷料的密闭性以及各个接口的连接情况。(2)引流通畅。记录引流量、颜色以及性质。引流管妥善固定,患肢适当抬高,以免管路扭曲、受压。引流液间隔4h倾倒1次,如果瓶内的引流液超过1/2,及时倾倒,倾落实无菌要求。若引流液中所含鲜血过多或容量突然过多,需暂停引流,向医师反馈。(3)引流瓶护理。创面略微高于引流瓶。引流瓶每日更换,严格按照无菌要求,以免感染。(4)积极预防并发症。患肢适当抬高,促使静脉良好回流,以免发生严重水肿;记录患肢皮肤温度、循环、感觉;围绕患者疼痛程度,完善针对性的止痛镇痛措施;创缘四周皮肤,需避免透明薄膜反复粘贴所引起的损伤;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定时翻身,以免产生压疮、褥疮。
(1)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2)舒适度评估采用Kolcaba量表,分值越高越舒适;疼痛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越高越疼痛;(3)植皮成活率:植皮部位的皮肤组织良好,无需再一次植皮;(4)并发症:感染、出血、皮疹。
利用SPSS22.0处理,以[例(%)]描述计数资料,检验差异以x2表达;以(±s)描述计量资料,检验差异以t表达。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表1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舒适度及VAS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植皮成活率、并发症对比
烧伤组织愈合能力欠佳、受损严重、感染风险大,一般通过清创换药来促使组织再生,后期通过皮瓣转移或者是皮片移植来封闭创面[2]。负压封闭吸引技术主要利用特殊材料,对烧伤创面进行覆盖、封闭,并持续不断的负压引流,能够有效吸出坏死组织、渗血、渗液,避免感染,促使局部良好循环,刺激组织再生。烧伤后疼痛是因为炎性介质大量释放,使得组织血氧缺失所致,同时也是导致创面迁延难愈的主要因素[3]。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所采用的敷料,内部空隙细小、分布密集,毛细虹吸作用较强,不仅可以吸出坏死组织,还可以减低间质压力,缓解水肿,促使毛细血管开放,改善创面血循环,进而优化创面微循环,提供营养支持,减轻痛感,促使创面快速愈合,缩短其住院时间并提高其舒适度。负压封闭吸引技术的应用,避免常规频繁换药所造成的组织损伤[4]。负压封闭吸引技术能够让创面与植皮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植皮存活率。本文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且舒适度高于常规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植皮存活率高于常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负压封闭吸引技术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