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娇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国内消化道内镜技术革新,应用的范围不断增加,可治疗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1]。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措施,但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需辅以护理干预保障疗效,预防并发症。本文探讨引入个体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效果和价值,具体如下。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接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的8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2岁,平均(63.1±1.7)岁。患病详情为:肠癌患者7例,胃癌患者8例,食管肌瘤患者20例,脂肪瘤患者5例。观察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51~73岁,平均(63.2±1.8)岁。患病详情为:肠癌患者6例,胃癌患者9例,食管肌瘤患者21例,脂肪瘤患者5例。实验目标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本次实验经伦理委员会许可。
对照组仅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即可,工作内容包括疾病宣教、药物使用宣教、生理指标监测等。
观察组均辅以个体化整体护理干预,涉及内容有:(1)术前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如心理状态、病情程度、生理功能等,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提供与其自身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大致讲解手术的流程,必要时以病床模拟手术床进行指导。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安抚其情绪,并对术后可能发生的各类并发症进行介绍,重点讲解相关的处理方式,也可选择同病房或相邻病房中的病友进行现身说法,以成功的手术经验使患者建立足够的信心。术前密切监控患者体征指标,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遵医嘱要求进行用药治疗,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指征要求。(2)术中护理配合。患者接受手术期间,护理者应关注其体征指标,如血压值、呼吸频率等,及时为患者清除分泌物,配合医师操作,为其传递医疗用具,同时关注患者反映,一旦出现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及时提醒医师[2]。(3)术后个体化护理。①体位护理。叮嘱患者术后48~72小时尽量卧床休养,特别是术中出血量较多患者,应延长卧床时间,预防再次发生出血情况。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预防压疮。②饮食护理。术后24小时内要求患者禁水禁食,可为其滴注营养输液保持身体所需营养,后缓慢过度至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叮嘱患者不可食用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防止损伤黏膜。③病情观察。时刻查看患者是否发生异常情况,如腹痛、胀气等,要求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④出院指导。针对患者饮食习惯、爱好等为其制定个性化膳食食谱,并叮嘱患者每日进行适量运动,定期入院复查。
以HAMD、HAMA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总计100分,分值越高,抑郁、焦虑情况越严重。计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以SPSS 21.0分析,以卡方值作为检验并发症概率这一计数资料的依据,以t值作为检验心理状态等计量资料的依据,以P值作为检验组间差异的依据,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HAMD、HAMA评分比较(±s)
表1 HAMD、HAMA评分比较(±s)
名称 例数 HAMD评分 HAMA评分观察组 41 22.41±1.23 20.42±1.31对照组 40 39.28±1.22 38.17±1.32 t 61.9630 60.7393 P 0.0000 0.0000
观察组仅1例患者出现腹痛情况,发生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属于新兴的微创治疗术,利用内镜在消化道内插入高频电刀,将病灶组织剥离[3]。较传统手术疗法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但患者术后以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因而,需辅以护理干预措施对并发症予以预防。个体化整体护理干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分析,为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向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