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芳,林 芳,卜秀娟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山东 青岛 266300)
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的高发疾病,大多数的医院会采用药物疗法,但是治疗周期较长,治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1-2]。本文重点分析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与心功能状态的变化。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共80名,根据入院时间分为D组和G组,每组40例。G组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58.75±4.37)岁;病程2~10年,平均(5.6 7±1.3 5)年;D 组患者年龄4 3 ~7 5 岁,平均(57.62±6.85);病程1~10年,平均(5.24±1.76)年。两组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物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皆自愿入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皆提供临床治疗的常规药物。D组实施常规护理,定时检查并注意饮食。G组在D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与患者多沟通,保持病房里空气流通,定期消毒。
(1)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2)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干预时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估,负面情绪越严重,分值越高。(3)针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进行测试患者护理前后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
将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SAS、SDS评分及心功能评分行t检验,通过(±s)表示,心理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行x2检验,通过n(%)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G组总有效率好于D组总有效率,差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n(%)]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SAS、SDS评分,G组评分明显优于D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G组(n=40) 63.69±5.78 28.15±4.95 67.23±6.96 30.59±5.98 D组(n=40) 62.91±8.24 36.58±5.96 65.82±6.54 38.67±7.56 t 0.4901 6.8816 0.9337 5.3015 P 0.6254 0.000 0.3533 0.000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情况,G组干预后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优于D组患者步行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前后左心室的射血分数G组明显好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心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3 干预前后心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6分钟步行距离/米 LVEF/%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D组(n=40) 358.27±58.91 398.65±85.25 44.56±4.75 50.96±4.68 G组(n=40) 353.75±59.67 463.85±72.52 43.21±5.42 54.67±7.78 t 0.3409 3.6843 3.2031 2.5843 P 0.7341 0.0004 0.2397 0.0116
冠心病是我国临床医学上的非常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该病症时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所以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应该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念,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3]。本文研究表明,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G组总有效率、SAS/SDS评分及心功能评分均优于D组。此数据表示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防止患者产生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让患者在心理上配合治疗,并增加患者掌声病魔的信心。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护理效果,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并提升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