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娜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一生创作成果颇为丰富,不仅是优秀的作曲家,也是出色的管风琴家,小提琴演奏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探析了古组曲的形成与风格特点,进而以巴赫《法国组曲》 BWV.816为例分析古组曲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古组曲;巴赫;《法国组曲》 BWV.816
一、时代背景
(一)时代背景
“巴洛克”一词起源于葡萄牙语“harroco”,是“不合常规”的意思,特指外观形状有瑕疵,表面不平滑的珍珠。最初常用作贬义的艺术批评,在十九世纪中叶后由Heinrich Wolfflin发表《Renaissanceand Barock》即《文艺复興与巴洛克》后,“巴洛克”这一词才特指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的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文学在内的艺术风格的名称。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巴洛克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手法都与文艺复兴时期有显著的差别。巴洛克音乐起源于意大利,伴随着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的戏剧化,器乐在音乐创作的领域变得愈发的重要了起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曲通常没有器乐伴奏,即使有器乐也只是几种器乐对于旋律的简单重复,器乐的地位微乎其微,然而到了巴洛克时期在歌剧演员正式演唱前出现了由器乐担任主角的序曲。器乐地位的提升不仅仅表现在歌剧中的序曲,甚至在巴洛克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器乐独奏的创作体裁和演奏形式。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们开始以各个地方的舞蹈特点,如节奏,速度为素材创作出独立于舞蹈伴奏之外的器乐独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组曲。
巴赫笃信宗教,所以他的作品大都为教会服务,他的生活虽然痛苦但是可以从他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深沉广阔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他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信念,同时也有他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学伦理思想。在巴洛克时期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器乐是没有独立的地位的,巴赫将音乐发展位以器乐为主体,使得器乐制造业发展迅猛以及演奏技巧也达到高峰。器乐摆脱人声的独立发展使得音乐摆脱了如文学、诗歌艺术以外的其他艺术,而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
在葡萄牙语中,baroque被译为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的珍珠,因此现在的音乐家们也借此来概括之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追求的是与当时的豪华的建筑艺术风格一般,雄伟庄重,规模宏大,辉煌华丽。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也正是因为复杂的装饰音的广泛应用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也空前的华丽。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节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用于宣叙调、前奏曲中的自由节奏。另一类是常用于咏叹调、赋格中的非常规整,由鲜明律动的节奏。
教会调式在巴洛克时期已经被大小调体系所取代,相应的以一级,四级,五级为中心的和声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复调织体的写作手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尤其是巴赫在复调创作方面的成就是无人能及的。
通奏低音的写作手法也是巴洛克时期的创作特点之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数为每分钟约60拍,这稳定频率与人类脉搏频率大致相同,在聆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时脉搏会在这稳定的节拍上趋于稳定,使大脑达到最舒适,最活跃的状态,进而提升用脑效率,著名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所创造的暗示学习法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进而采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为提升用脑效率的手段。
二、古组曲
(一)古组曲产生与发展
古组曲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为舞蹈伴奏的器乐伴奏中独立出来的,所以古组曲是器乐作品最早的创作体裁,是器乐作品中比较古老的表现形式。古组曲的最基本的结构是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四首具有特定国家,特定的风格,特定的节奏,速度,结构的小舞曲统一调性串联而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现代组曲开始逐渐兴起,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
(二)古组曲特征
古组曲的曲式结构大多数是古二部曲式,主调与复调相互交织的创作手法,一般以一个统一的调式将若干个风格迥异的舞曲串连起来,通常主题单一精炼,第一部分是主题呈示部,通常从主调转为属调,第二部分则为主题的发展,再由属调转回主调。旋律之间的模仿与展开使复调与主调交织并行。古组曲的结构通常为慢,快,慢,快。
阿拉曼德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Allemand”是“德国的”的意思,它通常是中速,四四拍子,以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为主要的节奏类型,乐曲的开头常常弱起在第四拍,风格柔美。库朗特起源于法国,“Courante”是“流动的”“奔跑的”的意思,常为中速,二三拍子,四六拍子居多。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的库朗特的速度通常为快速,四三拍子居多,以十六分音符的短暂快速进行为主,风格轻巧,活泼欢快。萨拉班德起源于17-18世纪的西班牙摩尔族,“Sarahande”是“神圣的进行”的意思,因此萨拉班德的速度多是庄严的慢板,常常是二三拍子,四三拍子。装饰音的运用是萨拉班德的主要特点。吉格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Cigue”是“弦乐器名”多是快速的活泼热情的三拍子。常使用赋格式的模仿复调手法,第二段的主题是第一段的倒影。各个舞曲之间风格各有特点,通过个舞曲之间的速度对比,情绪对比,旋律对比使古组曲形象立体,生动鲜明。
结语
被誉为“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古组曲这种音乐体裁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是最古老,最流行,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器乐套曲的形式之一。巴赫将这种音乐体裁的优势与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古组曲的创作手法与模式也为早期的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白玲丽,对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演奏之探索 以巴赫《法国组曲> BWV816为例[D].吉林大学,2017.
[2]张杨晓溪,“古组曲”的风格特征探析以JS巴赫《英国组曲》BWV807的演奏研究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3.
[3]傅雷,傅雷谈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