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跨界,不传播”

2020-09-12 14:13谭丛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传播创新

谭丛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理念、渠道、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形势下,中原文化在传播影响、内容创新、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传播水平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肩负着传播中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艰巨任务。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的传播应发挥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做到形态创新、表达创新、载体创新、媒介创新,以不断增强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中原文化;传播;产业融合;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3

当前文化及相关产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蕴藏的庞大市场价值已被广泛认知,“文化+”的跨界模式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文化核心价值、开发转化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的传播力。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作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大省,河南应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探索促进中原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一、中原文化的传播情况

(一)传播中原文化的意义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是指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因其中枢的地理环境、重要历史地位和深厚人文内涵,使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处于正统主流地位。可以说对内中原是指河南,对外泛指中国。中原文化具有做深精神内核的属性,是能引发人们真善美情感共鸣的优秀文化。因此,传播中原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然而,中原文化要更广泛地流传、更有效地影响人、凝聚人,还需要强大的传播能力。

(二)河南传播中原文化的资源及优势

中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个庞杂的体系,河南不仅具有大量中原文化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也因其容纳百川、中心辐射的特点,成为中原文化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之地。如河南的河洛地区作为中原文化的轴心,拥有史前文化、甲骨文与金文、《易经》与《诗》、佛教与“老庄”、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八大文明古都占据一半等文化优势。另外,中原文化中的二十个文化形态与类别都能在河南找到大量的资源和经典的代表。

二、产业融合发展对中原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跨要素融合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跨要素融合是通过集聚创新形成的融合发展模式,已在产业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文化产业作为最具融合力的產业,其发展趋势中也体现了跨要素融合的方面,即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与金融的融合、与创意的融合等。

“文化+科技”,主要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强传统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培育新兴文化业态。近年来,河南传统文化产业积极转型,如文化制造业的代表《大河报》,不断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以客户端、公众号、IP视频等形式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文化需要。“文化+金融”,利用互联网开辟融资渠道、打造投融资平台、设计文化消费金融产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发挥金融创新对文化消费的刺激作用,有利于整合中原文化产业优势资源、推动中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本身属于文化产业的其中一类,其作为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于提升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创新的优势,激活中原文化内容,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品牌,是打造河南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契机。

(二)跨平台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的聚众优势不仅使得文化内容和创意表达更加丰富多元,也使得从传播消费到运营投资的成本更低、更加便捷,由此削弱了产业和市场的壁垒,文化产业得以展开多领域、跨平台的融合创新。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和交互式终端设备,文化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随时随地传播,把“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数字、网络媒介相融合。但文化传播的媒介融合不能只关注互联网、只关注“快餐式”的传播方式,也需要进行“媒介匹配”,适时地回归“纸媒”、回归“大银幕”、回归“现场演艺”。

(三)跨行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的传播除了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之外,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和表现手法。文化产业的跨行业融合,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可以丰富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和表现手法,同时促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如“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农业”等多种业态融合模式。

“文化+制造”使传统文化与创新创意相结合,创新管理经营、营销策划,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效应,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如“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寻根”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创新,是实现中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的有效途径。“文化+农业”是利用文化把一、二、三产业串联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建设集农耕休闲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设计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施工特色民宿、各类商业经营场所、公共环境设施等,提升乡村文化内生活力,恢复乡村历史质感、保护乡村原有风貌,留住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传统。

(四)跨区域融合有利于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面

文化的跨区域融合、交流,促进文化的共建共享,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全面传播。跨区域融合既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文化传播更加便捷、广泛,还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在文化与受众之间构建出一个体验、互动、共享的平台,确保文化能够满足大众诉求,使中原文化具有良性的影响和传播环境。在“无视频、不网络”的时代,短视频已成为当下文化传播的“新担当”。河南广电制作的“老家河南”微视频系列作品在讲述中原故事、国际表达方面做出了成效,累计播放量过亿。但对于中原文化走出去进行国际间的融合交流,则不能仅满足于“线上”、仅着眼于“微”,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进行交流碰撞,通过艺术加工、“去粗取精”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纪录片作为“文化使者”,其文化输出功能毋庸置疑。“河南造”电影纪录片《大国粮仓》和现实主义电影《中原人家》以河南文化为特色,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在大荧幕上实现了中原文化的跨区域、跨时空、跨文化传播。

三、促进中原文化传播的产业融合创新策略

(一)基于中原文化传播特点的产业融合创新路径

在根源上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体系的发端和主干,可以说起到了开创作用。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包,博大开放,但在传播过程中,外界的感受就像是看到一个远远走来、轮廓模糊、行动迟缓、不善表达的老者,没有清晰鲜明的视觉形象,缺乏激情活力的性格特点,片段地讲述着不够生动的历史和故事。找准中原文化的传播特点,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渗透性,是提升中原文化传播影响力和促进中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1.强化中原文化叙事化的多元表达

文化传播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故事,讲好故事是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新时代,讲好中原故事,首先要在出版业、影视业、电竞业、旅游业、演艺业等领域全面深入及融合创新。如数字文产与出版业的融合形成网络文学产业链,影视和游戏结合形成的“影游”产业等;二是要为故事内容匹配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文化场景的影视“植入”,非物质文化的高质量纪录片宣传等,还要注重文化延伸消费的过程和体验并做好服务,在细节上把握流行热点,引发大众共鸣,才能激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三是叙事的表现技巧要全方位,如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影视城、新技术旅游演艺等文化产业融合模式,使得大众能近距离、多通道地感受文化内容,有利于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四是重视叙事内容的易识性和趣味性,许多自媒体人将历史、人文、科普等知识娱乐化,结合网络流行语与漫画,增加传播内容的可读性,除了能达到可观的点击量之外,网民的留言与互动也增加了内容的看点,因此好的自媒体文化传播项目还具备IP潜质。

2.做好中原文化视觉化的设计创新

视觉时代,图片、视频、文字借助互联网快速大量的传递着信息。除了量大之外,图形、色彩、肌理,以及文字这些视觉设计元素,经过精巧的设计构成,还能强势地“入侵”大众脑海,通过视觉“锤子”定位精准地砸向信息“钉子”——这就是“定位理论”的继承人劳拉·里斯的“视觉锤”理论。发挥“视觉锤”的文化传播作用,必须重视设计创新的力量,在各个领域和角度加强产业融合,设计中原文化的视觉化形象。

一是通过局部文化资源的视觉形象设计,树立中原文化的整体形象。中原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元素,与旅游、商业、文创产业融合,用“联觉”的设计手法,把听觉、味觉、嗅觉、味觉等设计语言转换为易于传播的视觉设计语言,以标志、海报、纪念品、纪录片、影视作品等便于被大众接受的形式呈现;二是把中原传统视觉符号与现代技术或流行的文化元素结合,创新视觉形象,使之接受度更广,但要注意设计时把握文化内涵,重视形式美感,避免粗制滥造;三是重视中原文化静态视觉形象的同时开发创新动态视觉形象,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如影视动态形象的周边静态产品开发,又如建筑、景观等大视角静态形象与“声光电”、现场表演乃至全息技术的结合等;四是打通中原文化的“现实”形象和“虚拟”形象。中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年代久远而缺少“现实”遗迹,需要通过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进行“虚拟”再现。可以借助影视剧和游戏等形式进行有效传播,再利用产生的影响力建设影视城或博物馆,使观众从虚拟的场景或数字化的试听感受中“走出来”,得以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多通道的感官体验。反过来,代表中原文化的物质元素(如建筑、自然环境)在虚拟空间中的出现,也能增强大众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重视中原文化IP资源的开发

开发中原文化IP资源,激活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开发创新多元的文化传播形态,以实现中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中原文化IP资源的开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锻造文化内容,把握热点IP领域。IP要为“王”,首先要“内容为王”,好的故事是撬动市场的前提,然后要在“手游”、“网游”、电视剧、网剧、电影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商业受益大的领域进行重点运作;二是塑造文化品牌,促进IP的生产和“变现”。这不是为品牌做IP,而是为一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化IP树立品牌,以市场化的定位、包装、推广来盘活文化资源,利用技术支持、设计创新、人格赋予等方式,从形态、圈层、跨界的角度打造出中原文化超级IP;三是设造文化周边,重视IP的线下运营。后互联网时代,IP运营不应只满足于线上,还要探索布局线下新的增量市场。一方面拓展线上互动式、参与式交流,如直播、答题、弹幕等,另一方面配套现场演艺、签售,创新开发沉浸式、体验式、娱乐式文化空间,根据不同的IP内容设计道具场景、展览集会、活动庆典,融文创、旅游、商业于一体,打通IP全产业链,助力文化IP做大做强。最后还要重视个人IP的传播力量。个人IP不等同于“网红”,前者应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引导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同时传播其所体现的文化标签、文化口号和文化内涵。要从大学教授、文学作家、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之中打造具有积极社会影响力的个人IP,使其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二)结合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的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體验经济时代,人们对文化的体验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视听感受,还有更全面、更深入、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也成为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刺激文化消费的重要原因。中原文化的传播应把握体验经济这个热点,结合传统形式和现代技术,开发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

1.传统文化与大数据技术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标签也是核心内容,让传统文化把大数据作为重要的传播介质,不仅能借助一些现代技术手段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体验需求,使传播形式更加多元,还能使传播更加高效、精准。首先,传播传统文化应坚守主要阵地。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其他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探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开发创新模式,既实现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传递和宣传功能,也有利于资源共享,传播资源得以极大的丰富。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应注意现实途径和数字途径并驾齐驱。通过分析大众的文化需求,以此来重塑传播过程:通过大数据技术为互联网用户精准匹配文化内容,包括推荐线下的文化产品;反过来,用户线下的文化消费或文化场所的参观记录,也可以作为为其筛选互联网相关文化资源的依据,以此来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文化传播的人性化。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要连通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如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可转换为电子资源,并通过个人移动终端或户外电子显示设备来传播,也可以纪录片、电视节目、有声读物等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丰富了文化体验过程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2.当代文化与互联网技术

中原文化中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其传播创新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以达到跨时空、跨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效果,实现自媒体时代文化受众自由、平等的传播权利和双向互动的传播体验。一是文化内容和空间载体的融合。一类是博物馆这类本身有丰富文物、展品或遗迹的空间,建设数字社区,展开公众教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活动,使文化的传播更广泛、深入;另一类为一些“虚拟”的文化内容(如文学、影视、游戏)构建实际空间,大到历史文化园、旅游度假区,小到城市“微空间”、景观小品,利用“AR/VR”、全息技术等,为受众打造全景式、浸入式的文化体验。二是文化消费和共享文化资源相结合。如现场演艺加网络直播,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水平,也为更多网友提供低成本的同步视听文化体验。

3.红色文化与设计创新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具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给红色文化的开发和传播插上设计创新的翅膀,对于打造精品红色文化,提升文化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要以青少年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对象。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开发传播项目,以适应青年人的思维模式和接受习惯,借助年轻一代文化传播主力军的优势来坚守和弘扬红色文化。二是将红色文化延伸至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特色品牌,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渗透力和发展可持续性。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红色旅游项目等。以“文创+科创”的方式传承、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转变灌输和说教的单一方式,探索多元传播模式,提升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影响力。

(三)进一步发挥中原文化产业的聚集与辐射效应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能产生聚集和辐射的乘数效应。除了要重视“体验”在文化产业中的价值之外,还要发挥政府、行业、部门的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功能,引领中原文化与区域产业的互促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河南居中的区位优势和中原文化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和举办产业展销会,如艺术节、文化周、设计集会等,加快形成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二是重视文化产业园和特色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带动相关產业发展,探索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发挥中原文化产业的辐射效应。三是搭建各类文化服务平台,包括多方建设各类产业园区、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专项细化的文化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并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进行宣传与推广,为中原文化产业的聚集辐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挥产业融合跨要素、跨平台、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势,不断挖掘文化内容、创新表现形式、更新传播技术、丰富营销模式,培育新型文化创意消费模式,使中原文化的传播创新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以市场的角度探索中原文化与社会的契合方式,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使中原文化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力。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传播创新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