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角下的美颜自拍现象研究

2020-09-12 14:13唐维灿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唐维灿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蓬勃发展,人们利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展现自我,而美图类App的出现,使美颜自拍成为人们塑造理想自我、获得他人关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考察了美颜自拍行为的动机、策略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关键词:美颜自拍;拟剧理论;社会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02

2008年“美图秀秀”的诞生,标志着美化图像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美颜自拍照。用户在社交网站上使用最多的功能为上传照片,在2014年使用率就高达71.2%①。美颜自拍已成为人们塑造理想自我、获得他人关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拟剧理论出发对美颜自拍现象进行探究,并随机抽取了12名美颜自拍爱好者进行访谈和观察,分析美颜自拍行为的动机、策略以及对个人的影响,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美颜自拍。

一、美颜自拍即表演

拟剧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他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互动行为都可看做是表演,人们通过“印象管理”来维持自己的“前台”,以期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乃至行动。而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壁垒,网络已不仅是虚拟空间,而成为卡斯特所描述的“网络社会”。人们的社交行为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往,也存在于“网络社会”中,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为人们搭建了更为大型的表演舞台。

根据访谈内容,笔者发现美颜自拍的最大目的,就是社会互动。12位研究对象都表示,自己进行美颜自拍后都会将照片发布在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分享。如编号A8表示:“当天拍的一般当天P完就会发朋友圈、QQ空间等,会很希望马上看见朋友的评价。一般不好看的照片就不会发。”而出现自拍后不发布的情况,除了编号A5、编号A7以外都是因为对照片不满意。因此,美颜自拍就是一种表演行为。美颜自拍者通过将照片发布社交平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进行社会互动。

二、美颜自拍的表演策略

申宏雁(2018)认为,一场成功的表演必须把真实的生命和生活联系起来,要使观众相信表演的真实性。在12位研究对象中,除编号A4喜欢“网红脸”以外,均认为“建立在真实之上”是美颜自拍的标准。如编号A8:“我会很担心别人说照片和本人不一样,所以P完都会发给好朋友问问意见。”编号A2表示:“有个女生,真人和照片看不出来是一个人。朋友发现这种事,肯定要和我吐槽。”因此我们发现,与现实相差较小的照片更容易获得成功。为了使人们相信表演的“真实性”,美颜自拍者通常会采用一些措施。

(一)演出策略:隐匿后台以防止暴露

戈夫曼认为,表演的区域通常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必须对二者进行隔离,才能维持好前台所建立的印象。在美颜自拍的表演过程中,最常见的前台就是社交平台,但美颜相机的图像本身也可以说是前台,镜头和屏幕就是前后台联结的通道。作为前台的美颜相机,会有瘦脸、瘦身、美白、磨皮、风格、滤镜等可自主选择的舞台设置,而镜头前的表演者将需要出镜的上半身精心打扮,而下半身或许随意地穿着睡裤。

因此,要维护表演的真实就需要隐藏后台,如隐藏照片形成的过程或隐藏未修的原图。在访谈中,除编号1和编号6外(二人认为这与自信程度有关),其余研究对象都明确表示在有人关注的情况下自拍或修图会感到不自在,而12位研究对象均表示会销毁原图。如编号A3:“如果别人一直看着自己自拍,会觉得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最反感有人偷拍自己自拍的样子。不熟的人,我不会在他面前自拍。不希望别人发原图,自己会删掉,朋友肯定也会删。”

(二)修图策略:掩盖痕迹以避免失真

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无意姿态”,指表演过程中传达出与自己想建立的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哪怕这种不一致是无意义的,观众也会将其放大从而怀疑整个表演的真实性。12位研究对象均表示,会注意自己或他人照片中的修图痕迹,会确保自己不会“露馅”,并会对他人发生这种情况时表示嘲讽。如编号A2:“P完后会放大检查线条、柱子等P歪没有。如果被朋友发现会被笑话,当然我发现别人P歪了也觉得很搞笑。”因此,当出现面部失真、环境变形等无意姿态,观众就会对照片的真实性感到质疑,甚至发出鄙夷、嘲讽的声音,哪怕大家原本就对“美颜照片本来就不真实”的事实心知肚明。

(三)合照策略:默契协商以维护和谐

“剧班”是拟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同一表演中相互协同配合的一组人。在美颜自拍的表演中也存在着剧班。在访谈中,12位研究对象都表示自己会和朋友合照,而35岁以上的访谈对象都更喜欢合照。

通常情况下,剧班成员会尽量维护同伴的表演或剧班整体的表演,除编号1、编号11外(两名均在35岁以上),都表示一起合照的剧班成员需一致同意后,才会将合照发布到社交平台。如编号A8表示:“比如自己拍好看了但朋友不好看,就会删掉,因为要大家都好看才可以。”但也的确有“告密者”的存在,他们把表演的“秘密”出卖给观众[8]。为了避免这种情况,12位研究对象均表示,会尽量选择熟悉、忠诚、信任且有共同自拍观念的人一起表演。如编号A4:“我合照都是和关系非常好的朋友照。和不熟的人拍照,会有一种不自在或者防备的感觉。”

三、美颜自拍的社会意义

尽管美顏自拍者使用很多策略来使美颜自拍变得真实,但我们并非活在美颜自拍里,因此作为“真我”的“后台”是不得不暴露的,而12位研究对象都表示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被逼暴露的后台尽量同前台一致,如美容、减肥、化妆、整形等。如编号A4:“照片会是我比较理想中的样子,我会看五官哪里长得有问题?然后还会想要不要去整个容什么的调整一下。”因此,美颜自拍行为最终会对现实产生影响。相比讨论如何自拍,美颜自拍的社会意义更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

(一)积极意义:归属与自信

如今,在手机和电脑的陪伴下长大的人们陷入群体性孤独,往往求助于电子媒介以寻求群体归属感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而本人在观察中发现,配有自拍的个人动态更容易获得关注和点赞。柳燕(2007)认为,网络自拍提供了自我表露的平台,以便找到自己的归属群体,同时满足了自拍者的成就感、虚荣心理。如编号A10所说:“自拍了会发在朋友圈,想朋友圈的人点赞或者夸我好看。”同时,这种群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会给美颜自拍者带来更多的自信。范红霞,孙金波(2017)在批判中提到,在社交平台的自拍获得点赞和好评,会使自拍者获得身份认同与社会接纳,增加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与希望。12位研究对象也都认为,美颜自拍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和自信。如编号A3:“我觉得美颜自拍给我很多自信,让不完美的自己通过美颜会显得更好看一些。虽然这只是心理作用,但还是让自己的心情变得美丽了。”

(二)消极意义:自我认知混乱与个性丧失

我们知道,美颜自拍行为中获得的自信多来源于他人对美颜自拍的夸赞。库利的“镜中我”揭示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他人的态度和评价,这种态度和评价是反映自己的一面“镜子”。但美颜自拍的存在使得照片变成了“照骗”,这面认识自我的“镜子”变成了“哈哈镜”,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已不再可靠,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也变得模糊不清。在访谈中,除编号A4以外,都认为自己和美颜自拍照相差不大,而编号A2明确表示P图后更接近真实的自己。编号A4表示她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就当自己长美颜自拍里那样。

另外,笔者观察后发现,美颜自拍中的剧班成员常会被人评论他们“长得像”,但现实中并非长得像,只是通过美颜和修图以建立起较和谐的剧班印象。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美颜相机App中的美颜设置,如瘦脸、大眼、瘦鼻、妆容和特效等都是同时作用在合照中的每一个人。第二,参与合照的剧班成员会尽量通过修图等方式保证自己和其他成员处于同一颜值高度。在访谈中,除编号A5、编号A6外(两名均为男性)都表示,在与朋友合照时会统一修图或轮流修图,并会相互参考。第三,这种状况在网红们的自拍中尤为明显,而依靠颜值走红的网红又会影响部分观众的审美,使其成为一种参考标准。因此,在技术不足和人们相互影响的情况下,美颜自拍者的个性消失,盲目追求审美一致。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拟剧理论的角度对美颜自拍行为的动机、策略以及对个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我们发现美颜自拍的目的多是为了社会互动,人们会把美颜自拍照发布到社交平台以塑造自己的理想形象,并期待他人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例如点赞、好评等。因此,我们将美颜自拍看做是一种表演行为。在美颜自拍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会采用隐藏后台、掩盖修图迹象或谨慎选择合照的剧班成员等,来维持表演的“真实性”,而美颜过度的照片会引来鄙夷和嘲讽。最后,美颜自拍给我们带来了归属与自信,但是美颜自拍中的自己不可能是真实的自己,因此它也容易造成自我认知混乱和丧失个性。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美颜自拍行为,既不能否定其积极作用,也不能对它的消极影响视若无睹。在 “粉丝经济”“网红经济”“注意力经济”盛行的时代,明星、网红和媒体,应该积极引导,弘扬个性,避免千篇一律的“网红脸”风靡网络。而作为美颜自拍的使用者,我们应保持理性思维,增强自信,不应盲目追求完美而迷失真正的自我,应在真实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美化,这不仅能使美颜自拍趋利避害,也会获得更好的社会互动效果。总之,美颜自拍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技术中性论”所持的观点:技术本身并无好坏,其利与弊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申宏雁.真实的人物塑造是表演艺术的生命[J].艺术评鉴,2018(14).

[4]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5]柳燕.“网络自拍”的传播心理分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范红霞,孙金波.自拍:美顏盛世下的景观剥夺——基于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的社会性别考察[J].新闻爱好者,2017(12).

[7]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一凡,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彭克宏,主编.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