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摘 要:电视新闻是否需要好标题是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有观点认为:电视新闻标题宜简洁明了,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也有观点认为:电视新闻标题同样需要亮丽。本文认同后者,在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中,以《哈铁新闻》已播发的新闻为例,试对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标题;制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
一、《哈铁新闻》简介
哈铁有线电视台是全国创办最早的企业电视台之一,《哈铁新闻》是哈铁有线电视台开办的新闻节目,于1992年1月1日正式开播,每周一三五18点30分在哈铁有线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每周二四六重播,通过《哈铁新闻》App同步单条推送,节目时长为20分钟。
《哈铁新闻》的宗旨是“聚焦八千公里铁道线、反映十六万哈铁人心声”,引领全体干部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同心圆,为哈铁集团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舆论支持。其特点是信息权威、传播迅速、表达亲民,努力成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干部职工和家属了解中国铁路发展方向,知悉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不同时期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获取各类实用信息、关注职工生产生活情况的权威渠道之一。《哈铁新闻》以职工群众视角,积极关注行业动态、报道企业大事、反映一线职工苦乐,在近百万受众中享有较高声望。
《哈铁新闻》共包含 “要聞”和“栏目”两大板块。根据哈铁集团公司不同时期工作重点,“要闻”中设立相应专栏,集中报道各项重点工作。“栏目”部分共设置《听说》《航拍哈铁》《哈铁C位》《哈铁1分钟》《自游自在》《党旗飘飘》《温暖1+1》《最美哈铁人》《一线拍客》《幸福晒一晒》《哈铁故事汇》11个子栏目,每期新闻节目编发其中一个,每期时长5分钟。集中展示哈铁职工才艺和幸福生活、展现哈铁精神。通过“要闻”+“栏目”的编排形式,丰富了《哈铁新闻》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引领舆论导向、弘扬企业正能量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媒体不断融合发展,《哈铁新闻》在加强整体策划、转变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多种编辑手段和编排技巧,关注大事件,反映大主题。同时,深入推进转作风、改文风,把镜头对准一线,记录运输生产一线最真实的画面,反映一线干部职工最真实的生活,讲述一线干部职工最鲜活的故事,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电视新闻在弘扬真善美、发声正能量中,呈现新气象,展示新作为。作为编辑手段之一,为每条新闻制作好的标题,成为《哈铁新闻》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法宝。
二、电视新闻标题的独特作用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形象手段,传递的内容既包括声音又包括图像①。标题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屏幕上,是电视新闻图像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引人入“画”、内容提示、丰富信息、加深印象。它既是整则新闻的内容提要,也是抓住受众眼球的重要手段。标题优劣是新闻能否吸引人、实现更加有效传播的关键一环。电视新闻标题之于电视新闻本身,就像人的眼睛之于样貌,眉目传情,眼神达意,要想电视新闻标题在第一时间传递新闻信息,首先要求它简洁明朗,其次要通俗易懂,第三要新颖独特。
三、电视新闻标题制作手法
制作电视新闻标题和制作报纸、广播新闻标题一样,首先就是对报道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高度提纯,准确找到其中的核心要素,把它体现在标题中。制作电视新闻标题又和制作报纸、广播新闻标题不一样:报纸标题可以反复揣摩,因此可以制作得复杂、精美,电视、广播稍纵即逝的特性,决定了受众不具备深入思考的条件,能直接入眼入耳并能瞬间被接受、被记忆,才是最有效的传播。所以,广播电视新闻的标题宜少用复合标题,多用单一标题。运用好比喻、借代、拟人、对偶、排比、对比、双关、化用等常用的修辞方法以及标点符号,对提炼出来的内容作出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是制作单一标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更好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在语言形式上也更加具有美感,增加新闻吸引力。
(一)比喻。又叫打比方,就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某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某些抽象的、不常见的、不容易被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把深奥、晦涩的事理浅显化、生动化、形象化。简单说,A事物在生活中俯拾皆是,人们耳熟能详,B事物生涩难懂,我们就用A来形容B,不仅通俗易懂,还会因为A事物自带的感染力增添新闻本身的表现力。
《高标准端牢“饭碗”》报道了哈尔滨铁路局启动安全生产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七个安全年。在这里,巧用“饭碗”比喻安全生产,对非物状的事实,通过“端牢”进行形象化处理,不仅使抽象的安全生产具象化,同时也为“老生常谈”的安全生产主题报道增添了新意。
(二)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通过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表达,叫做借代。用好借代,能够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平凡为神奇的目的。被替代的A为“本体”,用来替代的B为“借体”, A不出现而用B来代替。
2019年7月,富嫩铁路发生严重水害。有一群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头顶烈日,挥锹抡镐,汗湿衣衫。现场记者交稿的原标题是《抢险现场,青年职工也要当先锋》。值班编辑借用网络流行语“这条街最靓的仔”,制作了新标题《致敬!抢险现场“最靓的仔”》,用“最靓的仔”借代这群青年职工。这则新闻因标题“网络化”在青年职工中获得极大认同。
(三)拟人。让事物具有人格,把本来没有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更能贴切、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春运期间的列车卧具怎么洗?洗得是否干净?记者深入卧具洗涤工厂采访,交回了《卧具洗涤持续加力 只为旅客舒适出行》。值班编辑把中规中矩的稿件做拟人化处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详细讲述卧具洗涤流程,标题也改为《 床单的奇异旅行》。《让秸秆“坐”上火车去发电》《“老苞米”坐上了“敞蓬车”》《动车组“夜诊”记》等也属此类。秸秆、玉米、动车组等事物本没有生命,为它们赋予人的思想和情感,由它们去完成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发电”“坐火车”“就诊”等动作,“硬”新闻随之变“软”了。
(四)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应或意义相近、相同的句式,称为对偶。对偶看上去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极易被受众记忆和传诵。
新年前夕,哈尔滨车务段科室干部到沿线小站,为职工包饺子。记者交稿的题目是《哈尔滨车务段送温暖情暖人心》。标题过于平淡,“情暖人心”的表述稍显主观且和“送温暖”语义重复。编辑抓住新闻事实中“包饺子”的细节,将题目确定为《年味包进饺子 祝福送到小站》,不仅提炼出了“过年送祝福”的主题,字面上“年味”与“祝福”对应,“包进”與“送到”对应,看上去也较原标题更为悦目。
(五)排比。通过三个以上并列的词句来表达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内容,称为排比。具体使用中,要求词句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连贯,具有说理集中、尽情状物、充分抒情等特点,能够有效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年度工作目标确定:树信心,增决心,暖人心,聚民心》是一篇言论。哈局2017年工作会议首次把“确保职工工资稳步增长”作为年度工作目标。《哈铁新闻》编辑部为会议消息配发言论,综合考虑会议性质、会议精神主旨以及会议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可能产生的积极反响,决定使用排比句式,通过强调“四心”,营造全局上下勠力同心,争做“历史创造者”“改革推动者”“家园建设者”“最美奋斗者”的浓厚氛围。
(六)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并比较的修辞方式,称为对比。对比能增强表达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最熟悉的陌生人》《95岁老兵成为最年轻学员》《 硬汉堆里的“软妹子”》都是近期《哈铁新闻》播出的新闻特写标题。字面可以看出,“熟悉”和“陌生”、“95岁”和“最年轻”、“硬汉”和“软妹子”分别构成了完全相反的三组词汇。
(七)引语。选取稿件中主人公最有特点或最闪光的一句话作为标题。用主人公的话做标题更容易表达真情实感,看起来也会更亲切,能使报道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
部分外地职工因工作需要来到哈尔滨工作,他们在哈尔滨的工作生活情况成为全局干部职工关注的焦点。记者到接纳他们的三棵树机务段采访,完成了上下两集系列报道。上篇《“我在哈市安了‘家”》以外地职工高维娟的口吻,讲述了她来到哈尔滨之后受到的关心照顾;《“这里没有外来人”》由几名老职工讲述他们热情接纳新职工,共同建设新家园的故事。
(八)化用。也称借用、套用,把广为人知的语句,通过艺术手法拆解、加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进行组合,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使标题更加出彩。
技术比武赛场上,一对师徒同台竞技,最后分获冠亚军。记者敏感地抓住“师徒同台”这个新闻点,以新闻特写的方式,讲述师徒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故事。值班编辑化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俗语,为其制作了《教会徒弟 成就师傅》的标题。报道甘南县无轨站运营成效的《甘南本无站 铁路到咱家》化用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报道林区公益慢火车的《开往“雪国”的“慢火车”》化用了韩国电影《雪国列车》的片名。
(九)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近音) 条件,给语句赋予双重含义,形成“言此意彼”的特殊效果,可使语言表达更含蓄、更幽默,同时加深语意。
东宁市2019年煤炭开采量达到200万吨。由于不通铁路,这里的煤炭运输市场一直牢牢被公路运输车队垄断。为响应国家“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输量,减少公路运输量”号召,绥芬河站推出“一企一策”货运产品,吸引车队通过铁路运输东宁煤炭。《哈铁新闻》运用双关手法中的“倒霉”同音制作了《倒煤大军“公转铁”》的标题。
四、结语
新闻舆论工作要讲究语言艺术,倡导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力戒千人一面、千文一面①。给电视新闻加上亮眼标题,为新闻本体增色,无疑是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