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婵杰++苏瑞++廖靓
摘 要: 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标题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新闻标题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整个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英语标题对新闻内容进行恰当的提炼和概括。在将英语新闻转换成中文时,新闻标题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新闻标题有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这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各有其优势,译者应当根据选择顺应汉语的表达和审美习惯,即采用归化策略选择,或是尽可能保留或再现原文标题的特点,即采用异化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转换效果。
关键词: 新闻英语 标题 归化 异化 翻译
1.引言
看报先看题。标题犹如新闻的眼睛,用简练的文字浓缩新闻中最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具有达意醒目的功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标题成为新闻有用信息的关键部分,从而使得新闻逐步进入“读题时代”。以现如今很受欢迎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为例,它作为周刊,平均每期版面有90-100页。在如此大量的新闻内容下,标题的主要作用就凸显出来。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浓缩新闻的灵魂,抓住文章主旨,吸引读者的眼球(朱伊革,2008)。
英语新闻遵循“ABC”原则,即accuracy(准确),brevity(简明扼要)和clarity(清晰),作为一篇新闻稿的门面,新闻标题应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做到高度概括的同时,还要“借助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手段”(张健,2008:1)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要求同样很高。关于新闻标题的翻译,前人的论述多关注具体的翻译手段,而本文将从翻译策略入手,分析异化与归化这对常被用来处理带有明显文化特征信息的策略,因为两者在翻译或编译英美报刊的新闻时尤为适用。
翻译的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于《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2002)于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施莱尔马赫着重探讨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本文将以《经济学人》、《时代》等报刊(均为电子版或网页版)上的新闻标题为例,分析异化与归化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运用。
2.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现状
2.1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短小精炼的简短词因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常常被使用在新闻英语标题中。这类词语多为简短的名词和动词,用来避免陈词滥调达到节约版面的目的(朱伊革,2008:6)。比如用bug代替disease或者infection,用horror代替horrifying或者incident,用no代替refuse或者rejection等。简短词虽然使用的字母比较少,但却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英语新闻标题在简洁的原则下追求吸引力(朱伊革,2008;6),要在众多新闻报道中抓住人们的眼球,就必须有简洁明了且带有冲击力的新闻标题,修辞方法恰好是达到此目的的最好办法。英语新闻标题中常常使用对比、头韵、讽刺、双关等修辞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修辞方法大概了解新闻报道所表明的态度,如能在翻译中体现原文标题的这些修辞用意,可说是皆大欢喜。例如:
(1)Giving and Taking(The Economist-28 November 2015)
给予和得到(对比)
(2)A BARBLE FOR EVERY BODY (TiME-8 February 2016)
译文:各种身材的芭比娃娃(谐音)
(3)CODE WAR (TiME-28 March 2016)
译文:数据之战(谐音)
(4)Two little,too late(The Economist-7 November 2015)
两孩政策,太迟推行(头韵,谐音)
2.2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现存的问题
张健曾说,新闻翻译也应当同时遵守新闻报道的几个原则,如诚实、准确、公正(honesty,accuracy and fairness)(2008;3)。
然而,新闻最主要的特性——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记者或者是新闻译稿人的创作水平。由于时间的限制,新闻媒体都要赶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稿件发出去,因此很多英语新闻稿件的翻译版本准确度降低,甚至出现曲解原意、忽略原文的问题。比如2013年4月份的《经济学人》,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银行业的监管问题,标题是Capital Punishment,其想表达的意思为资本主义的恶果,但在所有的字典里面,Capital punishment都是作为一个短语出现,意思为“极刑”或者“死刑”。由于时间的限制,部分媒体在翻译这篇新闻稿时采取直译方法,翻译为“死刑”,而忽略文章本来想表明的意思。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背景的不同,在翻译英语新闻稿件时,很容易造成避实就虚、令人误解的局面。尤其在英语新闻中起到简明扼要作用的标题,短短几个单词背后有时代表着许多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时,不仅与新闻原本的内容不搭,甚至会让读者产生疑惑。例如2014年5月的《经济学人》,其中一篇有关于iSiS劫持人质的报道,其标题为A war by any other name(意为战争无论怎样称呼都难免血腥),这个标题的典故源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但是在翻译这篇文章时,部分新闻译者会直接字面翻译为“战争的其他名字”。若这么翻,标题不但显得突兀,读者们也无法理解原文标题的内涵,以及标题与消息之间的联系。
3.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多保留源语的文化特性,再现源语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强调真实反映新闻作者对于该新闻事件的观点及态度。由于各国文化都有共性,时常能碰到语言间的相似处,此时用异化的译法可以保留新闻标题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取得与归化异曲同工的效果,更贴近反映语言风格特色。归化策略则是要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导向,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表达进行翻译。
3.1异化策略
在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中,异化策略大致采用对等翻译,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如“Betrayal by the Press”译作“报界的背叛”,“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Degenerates into a Vaudeville Show”译作“总统竞选沦落为杂耍表演”,两者皆采用对等翻译的方法,译文忠实通顺并简洁明了。
2015年11月14日,在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让全球震惊。恐怖袭击事件发生速度之突然和迅速,更强调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国内媒体多采用对等翻译外媒对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
(5)Paris attacks kill at least 120 (BBC News)
译文:巴黎袭击事件至少造成120人死亡(网易新闻)
(6)Attacks carried out by 3 teams (The Washington Post)
译文:三组恐怖分子制造了巴黎袭击事件(新浪新闻)
(7)Survivor:‘it lasted 10 horrific minutes(CNN)
译文:据幸存者透露,恐怖袭击持续了十多分钟(网易新闻)
3.2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译文要尽可能地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比如 “Up,Up And Away”译作“天高任鸟飞”,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意思的同时,也符合汉语的表达风格,生动精简,符合新闻标题的特点。原文为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会在标题中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果在翻译时同样能够使用各类修辞,自然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在不能保持原修辞格的情况下,译者可大胆换用其他修辞格加以补充。如“Jazzy in Jeans,Sassy in Sweater”本身押头韵,这在汉语表达里几乎很难实现,但译者若换用修辞,译作“穿上牛仔裤,活泼利索;套上毛线衫,潇洒俊俏”,将头韵变为对仗,就能取得和原文类似的表达效果。
“No Bellas”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标题,原文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段,No Bellas与Nobel谐音,Bella又是女子名,谐音双关一般很难在汉语里对等再现;原标题指百年来鲜有女性获得诺贝尔奖,译文“寥寥粉黛诺贝尔”为意译,将隐含的双关意义显性化,同时采用朗朗上口的七字结构,再加上借代修辞的使用,对谐音效果的丢失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再如:
(8)Culture and psychology: You are what you eat (The Economist 2015)
译文:文化与心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译言网)
译者将“You are what you eat”翻译成中国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采用归化策略,通过运用中国俗语,不仅能够让读者对文章有大致的直观了解,还能在情感方面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9)Thinking outside the Bank (The Economist 2014)
译文:墨守行规?莫守陈规!(管鑫Sam微博)
管鑫认为,这篇经济学人的标题模仿习语Think outside the box,是指不要被限制固有思维之中。标题中的bank与习语中的box有相似之处,而文章是讲各个银行陈旧的思维方式,并且指出需要跳出固有的框架来建立新的制度。译者在翻译标题时同样也模仿了中国习语“墨守成规”,为了凸显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将“成”改为“行”,并且运用双关和对比的修辞手段反向表明文章观点,吸引眼球的同时将文章态度直接表明。
在使用归化策略时,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期待等接受心理。英语标题语言简单直接却有时忽略细节,所以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需要采用增译来补充说明一些小细节,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如“Astronaut Makes Voting History”译为“美国大选:华裔宇航员投出太空第一票”,增添了美国大选这一文化背景,赋予了读者熟悉的知识环境,使读者不会误以为该报道属于科学类新闻。
由于英文与中文的语法结构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译英文新闻标题时,会根据中文语法结构选择省译部分英语语法功能词语。比如英文中的虚词,它们在英文中起到语法功能作用,但本身不带有任何意思,所以很多新闻译者在翻译时选择省译。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译者需要根据原标题的信息选择增译和省译策略,以达到让读者更加明确标题真实含义的目的。
(10)Bang bang,I hit the ground (The Economist 2016)
译文:重庆棒棒行业正在面临消失(译言网)
这篇《经济学人》的文章主要关注重庆棒棒行业的现状,如果读者不是重庆人或者没有去过那里,单单只是看标题到Bang bang,并不明白这篇新闻是关于什么内容,甚至连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也没有。但是译者通过增加“重庆”、“行业”等解释词语,将文章的主要方向呈现给读者,就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好奇心。
3.3归化与异化相融合
归化与异化说到底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过分强调归化或者异化,都会对译文造成曲解。如果过分追求归化,可能会导致不顾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化特性等因素,使标题译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的译文虽可能迎合本国读者,但会产生“文化误导”等各种负面效果。同样如果过于追求异化,由于原文标题往往包含了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单从字面看与新闻内容完全不搭,这就会导致标题译文晦涩难懂,甚至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新闻译者在具体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时,需要掌握二者之间的分寸。事实上,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往往需要将归化和异化进行融合,这样可以保证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不仅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民族特性,还能使新闻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通过适当进行解释说明以消除读者的误解。例如:
(11)The taxi-app market Uber-competitive (The Economist 2015)
译文:打车软件市场的“滴烈”竞争 (管鑫sam微博)
译者在翻译这篇新闻标题时采用归化与异化相融合的方式,具体体现在对等翻译“打车软件市场”,对于之后的“Uber-competitive”采取归化法翻译,运用解释翻译策略和使用双关修辞的方法让人眼前一亮。Uber-是源于德语的一个前缀,相当于英语中的super,因此标题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非常激烈的竞争。这篇报道报道的是关于打车软件的竞争,正巧美国最有名的打车软件也叫Uber,所以译者联想到国内有名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别出心裁地将“激烈”变为“滴烈”。这样的翻译方法不仅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还能更深刻地了解背后的社会现象。
4.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作为文章的“文眼”,具有简洁明了、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整个新闻报道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一个好的英语新闻标题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将新闻事件强有力地表述出来。在翻译这类标题中,不仅要求新闻译者能够准确把握新闻事件本身特点,还要考虑到标题背后的文化底蕴及中外文化差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如何翻译的准确又新颖,这是新闻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
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较适合用来翻译新闻标题,但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如果过分追求归化,虽迎合了目标语读者,但使他们失去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同样如果过分追求异化,就会导致标题译本晦涩难懂,甚至与新闻内容的译文完全不搭。所以新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掌握好其中的度,为让读者感受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简单准确地把握新闻内容,可以将归化和异化相融合,尽可能实现两者兼顾。但无论采用哪种策略,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即标题译本能够最终达到最佳的英语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Attack carried out by 3 teams.
[2]Dockterman Ehana.A BARBLE FOR EVERY BODY[J].TiME.2016(8).
[3]Giving and Taking[J].The Economist.2015(47).
[4]Grossman Lev.CODE WAR[J].TiME.2016(11).
[5]Schleiermacher,D,E.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6]Survivor: ‘it lasted 10 horrific minutes.< http://edition.cnn.com/search/?text=Paris+attack§ions=>(accessed 25/04/2016).
[7]Two little,too late[J].The Economist.2015(44).
[8]Paris attacks kill at least 120.
[9]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经济学人》的双关语解析
[11]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张健.报刊语言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新闻英语标题翻译”(项目编号:20141146005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