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020-09-12 14:03沈丹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语文教学

沈丹

摘要:语文教学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使其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思想、精神方面的启示,进而成为更优秀的人。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回归本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启发学生思考人生、思考语文学习的真意。

关键词:回归本位;语文教学;家国情怀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部分老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过于强调教学的趣味性,課堂教学中过多地应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教学设计中过多地融入游戏、表演等,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语文读、说、听、写及综合应用,更谈不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责任、爱国等高尚品质。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一、回归生活,融合其他学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首先,语文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方面,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联系,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少年中国说》的教学,每个时代的少年都有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都有代表人物,民国时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新中国成立后,汶川地震中的英雄马健等。教师可联系生活,用榜样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挖掘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与文章思想、精神产生共鸣,进而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塑造自身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将教材内容与历史紧密联系。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现在的圆明园,同时播放圆明园未被毁灭前的图像及八国联军入京等,通过图文揭开祖国那段屈辱、悲伤的历史,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在现代化教学中,任何一个科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科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科也是一样。语文与历史联系紧密,语文与政治密切相关,语文和物理、生物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多学科融合的思想,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太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生物、地理、天文等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观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对于太阳的认知比世界其他国家早了千年,早在帝尧时期就设立了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那时我国已开始用太阳纪年法;而现代,人类对太阳的研究已达到更高程度,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近距离观测太阳等。这些知识丰富有趣,又和教材紧密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再次,语文教学与流行元素相融合,结合歌曲、电影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太阳》的教学中,教师可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怎样?”教师可以播放《流浪地球》片段,用壮观的场景营造氛围,再让学生感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感受主人公的这种家国情怀,使其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其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二、启发学生思考,将家国情怀融入语文教学

思考是学习的主要形式,思考是认知事物的必要手段,思考是创新的源泉。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教材知识联想、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知识结构是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将家国情怀融入教学中,通过情感启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情怀,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和家国情怀培养的目的。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例如,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为了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在提问后要科学“留空”,让学生积极思考。例如《示儿》,作者明知“死去原知万事空”,却反复嘱咐儿孙“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看似矛盾的想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在教学中,教师“留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当时悲愤、无力又盼望国家统一的情感,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营造情感氛围,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例如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诵,引导学生体验诗文情感,进而体会诗词意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立足教材,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语文教学回归本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的读、说、写、用等训练,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空间。例如《示儿》的作者陆游与同一时期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为忘年之交,两个人都是能文能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描绘的都是“梦回战场”意境。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两位爱国诗人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体验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后能更多地了解他们、阅读他们的诗词,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朗读教材内容,还可以选取陆游的其他爱国诗让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其在广泛的阅读中体验更丰富的情感,形成更深刻的家国情怀。再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化浸润,用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思考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用当地特色文化引导学生探索教材更深刻的含义,将感恩、爱国、责任等思想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使其在语文知识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一个爱国爱民、正直勇敢的人。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基本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应立足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运用丰富的知识素养,逐渐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能够理解和体悟文字里包含的丰富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博大的精神和深邃思想,使其形成深刻的家国情怀,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建设祖国。

参考文献:

[1]雷艳军.立足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9(6).

[2]张小芳.以古典诗词为媒介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J].课程教育研究,2019(5).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语文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