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戏曲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地方剧种非遗闽剧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与探究。通过研究背景、发展现状、研究意义、问卷调查分析、对实施过程策略的思考、和对教师自身要求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非遗闽剧进课堂的可行性、操作性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对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遗;闽剧;进课堂;初探
一、 非遗闽剧的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改提倡地方课程的资源开发,福建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如“福州语歌曲进校园”“莆仙戏走进课堂”“高甲戏、南音进课堂”等等。《201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因此,作为福州当地非遗文化—闽剧走进课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有幸加入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福州闽剧进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将对非遗闽剧进课堂的可行性、操作性提供了探究方向。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 非遗闽剧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在四百多年的风雨传承中,非遗闽剧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它来自民间,娱民育人,为民所爱。既是群众性的集体娱乐活动,也是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人们借助它来表达情感,诠释生活,传承做人,书写历史,它已融入福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福州人民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时至今日,闽剧与众多民间传统艺术的命运一样,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以及艺术文化商品化和影视艺术崛起等的影响,日渐走到濒危状态,前景堪忧。尤其福州本地的大部分年轻人对于闽剧的了解都微乎其微,甚至有人只是知道有闽剧这个剧种的存在,编剧人才缺乏,剧目内容陈旧单一、与社会大众趣味脱节、后继无人、传承缺乏力度是摆在人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现实。
三、 非遗闽剧进课堂的策略思考
(一)实施背景调查
作为课题成员的张恒老师和林雨馨老师均来自福州延安教育集团,分别承担着中学和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福州延安教育集团隶属福州市教育重点示范区鼓楼区,地处市中心,教学师资、硬件配备、学校支持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笔者所在的学校(福州江滨中学)隶属福州市马尾区初中校,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来自务工人员家庭,音乐基础薄弱。
(二)实施步骤
1. 课程开发
课题团队早在2016年3月至今都在从事地方音乐进课堂的尝试,将非遗闽剧进校园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每节45分钟。
2. 教材开发
据调查统计,福州中小学(五城区)在校生约75%以上是“新”福州人,“新”福州人是指非土生土长的长久居民或现阶段在榕的外来务工人员。本地生平均每班不到5%。意味着会有大多數学生听不懂福州语,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的作品。
3. 整体规划
我们在立足校园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非遗闽剧进课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
(1)按学段整体规划,设计符合各学段特点的闽剧教学内容
课题组在小学高年级、初中七、八年级开设闽剧实验班,以作品为单位,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
(2)在每学段进行教学内容分层设计
根据学段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有时也在不同学段进行同课异构的尝试,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3)闽剧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
将平日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渗透到闽剧课堂,整理出适用于闽剧课堂的教学手段,进行归纳总结。
(4)闽剧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相结合
两个月举行一次非遗闽剧的小展演,以实验班为基础,艺术社团组织,借助各校的艺术活动平台,向全校师生展示课中所学,在服装、配乐上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将闽剧继续向外推广。
保留的精品节目在福建省闽剧院专家、老师们的指导后积极推荐参加社区表演及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闽剧小爱好者们不仅得到了锻炼,更坚定了他们学习闽剧的决心。
(5)闽剧日常的关注度
教师积极参加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民间社团举办的学习闽剧的课程,如福州教育研究院在市级岗培活动中邀请福建省闽剧院的专家面对面地指导;又如积极组织学生观看由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推送的“高雅音乐进校园—闽剧专场”等活动。
通过以上研究,非遗闽剧进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博采众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而努力。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非遗闽剧进课堂的整体规划,令在校的中小学生认识到非遗闽剧进课堂的重要性,同时了解非遗闽剧的具体情况后,还需要音乐教师的引领,指导学生找到将闽剧引入课堂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即如何设置合理的非遗闽剧课程体系,非遗闽剧进课堂如何真正“落地”?(以笔者所在的课题团队为例)
首先,在每学段进行教学内容分层设计,注重与民俗、节气等相关文化的对接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把闽剧融入歌唱教学与器乐欣赏教学之中,比如《贻顺哥烛蒂》《卖杨桃》唱段与歌唱教学;《盘关》《茉莉花》曲牌与器乐教学。通过积累音乐语言,使学生领悟到闽剧的音乐风格特点,培养独特的闽剧爱好,进而愿意主动学习,这种发自内心的行动力是演唱、演奏、欣赏闽剧音乐的重要前行条件之一。
其次,将非遗闽剧艺人请进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直观地感受闽剧气息。这些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所产生的效果,远比书本音頻传递出的知识资讯更加直观、亲切。
再次,在教学和科研上,组建校本音乐教学团队,反思教学过程,结合研究成果,同时,走进闽剧院,向名师名家面对面地请教,更准确地从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把握作品,在示范的时候能够准确、到位。
最后,编写符合本校特色的非遗闽剧教材,选出优秀的闽剧作品,从音乐形态、背景文化、演唱伴奏等方面进行论述,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撰写相关论文,开设相关题材公开展示课,结合课外活动实践展示等。
四、 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福州延安教育集团小学部四、五、六年级各1个实验班;福州延安教育集团中学部七、八年级各3个实验班;福州江滨中学七、八年级各两个实验班,作为非遗闽剧进课堂的实验班。
(二)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法了解学生对闽剧进课堂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了解如何更好地推广闽剧进课堂。课题团队对于各自所在学校的实验班进行了无记名问卷,一共发放70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689份。
(三)调查分析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如下:
小学:87%同学表示对闽剧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81%同学表示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73%同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并可以进行模仿、展示。
初中:72%同学表示对闽剧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79%同学表示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68%同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并可以进行模仿、展示。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初中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与小学生相比,表现欲小学生优于初中生,初中生内心喜欢的东西是放在心里,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愿意表现出来。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还发现到无论哪个学段的学生对于非遗闽剧的知识了解情况微乎其微,这对传承福州地方传统文化是不利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对于学习闽剧这一举动并不排斥,相反,大多数学生的反应还是十分的积极和主动,这为接下来将进行的各项工作充满了激励。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都选择了具有代表性、与学生生活贴近、唤醒学生兴趣的、方便学生体验的闽剧作品,这无疑又往前迈出了一步。
五、 结语
闽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闽都文化,特别是福州传统文化的大舞台。近年来,在对闽剧遗产的挖掘、抢救、研究和保护工作中,闽剧相关学术研究匮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专项研究乏善可陈,文章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同行们加入传承闽剧的行列中来,为非遗闽剧进课堂略尽绵薄之力!
文章中的问卷数据全部来自“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福州闽剧进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集体分析的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陈红.福清闽剧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
缪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江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