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视角下的班本种植微课程实践探究

2020-09-12 14:05陆晓安
考试周刊 2020年77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蘑菇

摘 要:为了更深入地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让幼儿走进自然、走向生活,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与探究愿望,在班级实施了蘑菇种植活动。把大自然“搬进”教室,为幼儿充分的观察、自由的探索创设条件,通过最真实的种植体验,收获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对“蘑菇”这一菌类形成相对比较具象概括的认识。

关键词:生活教育;蘑菇;种植微课程

一、 关注生活,捕捉幼儿兴趣

午后户外散步时,“老师,那个是什么啊?”一位幼儿的问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原来,兔园的草丛里长了几朵嫩黄的蘑菇。

对于蘑菇,幼儿们有太多的好奇,随之争论起来:

幼1:“我在外面见过毒蘑菇,是红色的。”

幼2:“这个好像是毒蘑菇,我外婆卖过蘑菇,是没有毒的。”

幼3:“这个白色的蘑菇,也是有毒的。”

幼4:“黄色的蘑菇,好像是毒蘑菇。”

幼5:“白蘑菇没有毒。”

幼6:“我吃过蘑菇,没有毒。”

幼7:“我看见过一种黑色的蘑菇,也可以吃。”

幼8:“我在超市里买过蘑菇,是没有毒的,学校里看见的蘑菇可以吃吗?”……

很明显,班级幼儿对蘑菇表现出了兴趣,从幼儿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蘑菇的知识,但是对于蘑菇本身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在和幼儿共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蘑菇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相对容易养活,一旦萌发就能迅速成长,且能重复生长多次,短期内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比较适合中班幼儿进行种植和观察。基于以上两点,在老师对于蘑菇本身的活动预设和幼儿自发话题的导向下,我们计划把蘑菇“搬进”教室,在班内开展关于蘑菇的微课程研究。

二、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架构可能的核心经验

(一)梳理幼儿们的已有经验

(二)架构可能的核心经验

(三)探寻研究路径

科学探究活动《蘑菇你好》:在种植区提供放大镜、棉签、镊子、黑白纸,测量工具、直尺等工具观察蘑菇的生长,了解蘑菇的生长规律。

蘑菇照片展:在教室中提供各种蘑菇的照片,直观形象地展示蘑菇的形态。

教学活动:开展关于蘑菇的健康、语言、美术、科学等相关领域活动。

创设主题墙面:在班级创设“蘑菇你好”主题墙,将幼儿探究蘑菇的过程记录下来。

(四)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蘑菇是幼儿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探究“蘑菇”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拓展对蘑菇的认识,了解蘑菇不同的状态,以及蘑菇作为食物不同的烹饪方法。在种植照顾蘑菇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蘑菇的生长变化,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幼儿可以将自己的发现以语言表征、绘画表征等形式记录下来,跟同伴和家长分享,感受发现的乐趣。

三、 问题式的研究之旅

教师以幼儿的四个问题为基点,从儿童视角出发,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并以此为出发点生成话题内容,鼓励幼儿在观察、记录、对比、猜想、验证等过程中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收获新经验、新问题、新探究。

(一)怎么照料蘑菇?

问题1:没有盖湿巾,会发芽吗?问题2:没有每天都喷水,会发芽吗?问题3:每次要喷多少水?

幼儿通过同伴蘑菇对比,进行有关蘑菇发芽、个头、颜色的话题讨论,互相浇水,互相提醒以及请教成人,获取间接经验等途径,采取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了蘑菇发芽的一般规律:蘑菇生长需要潮湿的环境、需要时间,对水的需求不是很多,通过用手摸判断是否需要喷水。

幼儿原有的经验认为要发芽就要浇水,水越多发得越快。通过大胆猜测,同伴比较验证,得出新结论:浇了很多水和没有每天浇水,蘑菇都会发芽,这就是幼儿在经验和认知冲突中获得的新经验,面对其他的植物种植,幼儿会有更多的认知。

(二)蘑菇长什么样?

蘑菇发芽后的生长变化是怎么样的呢?对于中班的幼儿,他们会如何去认识发出的蘑菇呢?

幼儿说:“蘑菇发的芽是黑色的(平菇)!跟我吃的不一样。”还有的幼儿说:“这是什么蘑菇?弯弯扭扭的,吓死我了!像蛇。(金针菇)”有的说:“这个蘑菇像兔耳朵!摸起来滑滑的!(灵芝)”“金针菇好可爱啊,特别小!”“茶树菇怎么这么大这么粗!”对于菇类的多种形态,幼儿并不是非常清楚,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

将蘑菇生长变化的顺序和各种蘑菇的特征以幼儿绘画表征的方式逐步呈现出来,利于幼儿可以在重复操作和长期观察中了解蘑菇的生长过程。从幼儿表征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蘑菇外形的认识,已经能够抓住不同种类蘑菇的明显特征,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同伴、老师听。后来,我们将幼儿的观察结果和认识经验进行团讨、梳理、呈现在了区角里,让观察可以更加持久。

(三)蘑菇的种子在哪里?

蘑菇长大了,桶边上白白的长毛是什么呢?“这是棉花糖,我吃过的。”“这是发霉了,不要用手摸,脏的。”面对出现的新现象,师幼通过网络查询,发现这是蘑菇的种子,叫孢子。孢子的出现,又引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他们说:“孢子可以种出很多很多蘑菇来!”“孢子可以飞到别的地方种出蘑菇来!”“孢子可以吃!”“孢子有的白,有的黑,多得数不清。”“孢子藏在土里、菌褶里、菌柄上、菌环上。”

在这个阶段,幼儿使用了测量工具、记录工具、照料工具。比如借助放大镜观察细节,使用蜡笔、水彩笔表征色彩变化,使用单位长度物品或者尺子测量,用手摸感知植物的组织等。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对比、发现不同,表征能力、归纳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老师基于幼儿的学习兴趣,组织团讨活动进一步梳理经验,同时逐步丰富区角环境,呈现幼儿的学习轨迹。

(四)蘑菇老了怎么办?

蘑菇收获以后,对于蘑菇的储存,幼儿开始了新的讨论,一部分幼儿想要把蘑菇保存下来,一部分幼儿想要带回家尝尝蘑菇的味道。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网络查询,计划采取传统方式(自然风干),保存蘑菇,原理是需要将蘑菇内的水分大部分的脱离、干透,保证蘑菇的干度、易保存。将蘑菇带回家的幼儿,和父母一起清洗干净,制作了各种蘑菇美食。

四、 蘑菇微课程研究的收获

种植过程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我们在陶行知思想指导下,以幼儿萌发种植蘑菇的愿望为契机,教师通过严谨的课程审议,呈现蘑菇种植中蕴含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并采用答疑、探索、践行的方式支持幼儿进行生成式微课程的建构与学习,最终形成贴近幼儿生活的、以蘑菇种植为主题的微课程。

(一)幼儿的收获

通过多种方式、多感官探究蘑菇,更多地了解蘑菇,师幼共同参与蘑菇种植,初步了解蘑菇的外形变化、颜色变化。活动中,幼儿喜欢照顾蘑菇,能够积极主动关注蘑菇,给蘑菇浇水、记录等,学会了使用照料蘑菇的工具和一些观察记录方法。

(二)家长的收获

随着课程推进,家长对班级的种植微课程活动越发关注和支持,开展了“野蘑菇调查”“亲子制作蘑菇绘本”“蘑菇美食制作”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收获了新的教育理念,收获了专业的眼光,收获了与子女的亲情。

(三)教师的收获

一方面,教师大量积累了关于蘑菇的“哇时刻”和学习故事,了解幼儿对于蘑菇的探究和学习方式以及对蘑菇探究的兴趣点,探索在种植微课程中体现“儿童表征”的方法和措施,促进儿童更多的表达和表征自己。

另一方面,教师的课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将儿童视角落实到班本微课程中,课程内容既对接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又尊重幼儿的成长特征,能够追随幼儿的兴趣,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我们发现,当幼儿面临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探究时,他们便会始终兴趣盎然。同时,教师在面对课程实施中幼儿抛出的各種问题,不仅能够积极回应,还能筛选问题深入探究,从而构建更加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微课程。

作者简介:

陆晓安,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师范附属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蘑菇
秀逗蘑菇村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爆图团
小蘑菇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蘑菇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