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丹 李佛关
摘 要:三峡库区是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也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重历史任务。三峡库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水体生态环境情况严峻、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绿色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固、人才和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鉴于此,从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保护改善水体环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引才和留才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生态涵养;难点;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1-0023-03
三峡库区是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泊,总面积约1 084平方千米,主要位于湖北、重庆两省的23个县市,①是上游和下游地区经济的连接和过渡地带,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生态涵养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不充分、交通不发达、贫困等问题,需要同时进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任务。由于库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经济发展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前提,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放缓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一、相关文献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急需转变发展理念,从追求高速度到追求高质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实现库区的绿色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陈耀、汪彬(2016)提出,库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形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库区经济发展主要以加强地区资源开发与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1]。何春燕、薛鹏、刘邵权(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GIS制图得出,地形、区位及交通三者是造成库区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2]。余世勇(2012)认为,要想推进三峡库区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好科学发展观,发展具有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绿色产业[3]。周科、韩毅(2016)认为,三峡库区地理位置特殊,要使三峡库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必须深入探讨库区经济发展有效措施,实现区域的协调联动发展[4]。骆永菊、罗艺(2013)在分析产业构建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产业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1+1”呈东西状“梯子”型的产业空间布局新理念[5]。李孝坤、王述维(2013)从地理的角度研究分析了三峡库区乡村的发展类型,将库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通过分析乡村经济发展的类型,明确了要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必须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类型和正确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增强农村的社会现代化水平;重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农民农业科技应用能力[6]。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主要分析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从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布局、科技教育、主体意识、城乡一体化等角度对三峡库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考虑了生态环境问题,但缺少对绿色发展这一难点的深入探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的难点展开研究,以期为三峡库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三峡库区发展状况
三峡库区属于长江上游地区,涉及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在2017年常住人口有1 340.51万(《2018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主要包括了23个县、区(其中重庆19个区县,湖北4个区县)。该区域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同时又是国家级贫困区,自然环境约束性强与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并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导致耕地稀少、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不合理、城镇发展空间不足。且在发展中存在水体污染、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移民人口多等问题。近些年来,三峡库区在国家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下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对自然资源的随意使用以及“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的乱排乱放现象,严重影响库区的生态环境,使库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自然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适度开发库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生态产业,实現三峡库区绿色发展。
三、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的难点
(一)水体生态环境情况严峻
长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江的水质情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三峡库区是长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上游地区的生态涵养区,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然而目前长江水体生态环境情况形势严峻:水资源污染和浪费,水土流失速度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中下游地区湿地面积递减、湖泊泥沙淤积严重。特别是沿江地区大型湖泊的蓄水和泄洪能力减弱、枯水期间延长、水体富营养化、部分河段受重金属污染破坏严重。沿江地区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的排放,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污染以及船舶运输流动污染,使库区的环境受到威胁。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其中一部分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体的发展,不同地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根据国家功能区位不同的定位,三峡库区主要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承担着中、下游地区重要淡水供给源任务,肩负着保持水土、植树造林、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由于三峡库区特殊的功能定位,要形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库区的脱贫致富,必须依靠库区人民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
三峡库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横跨湖北省、重庆市两个省级行政区域,各地方政府分别负责管理当地辖区的事务。辖区内其他具体事物由其他部门负责管理,灌渠闸涵由水利部门管理,森林资源、湿地由林业部门管理,水利水电开发由能源部门管理,污染预防、管控、治理由环保部门负责,河流航运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因此,三峡库区既属于不同省级行政区划地管理,也受不同业务部门管理,而不同行政单位和部门考虑的出发点和利益点不一致,容易引发利益争端,导致不同利益主体分割和各自为政,难以维持良好的利益生态环境。综合考虑生态、污染、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具体问题,妥善处理好各区县、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助于保持库区经济的绿色发展。在发展中处理好区县政府和各主体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库区经济生态环境利益共同体,成为库区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和难点问题。
(三)绿色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固
三峡工程的修建导致很多地方被淹没,移民安置成了国家的重大发展安排,且万州以东区域尚无畅通周边地区的大通道,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足、等级公路路网密度小、乡镇公路通畅水平低,长江港口设施相对落后,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奉节等区县没有铁路交通,交通不便阻碍了库区经济的发展。库区在发展中也面临人口多、产业发展不协调,各区县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科技水平低,产业集聚水平低等问题,导致缺少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产业基础薄弱。由于库区很多地方被淹没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企业面临转移和关停的问题,因而出现了库区产业的“空虚化”。原有的产业基础薄弱,又面对空心化状况,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很难进一步提高,一直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近些年在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帮扶下,库区产业化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库区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四)人才和技术支撑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显示,在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重庆库区人数比例仅为1.39%,比重庆市具有同样文化程度的低1.43%,比全国低2.22%;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为6.31%,分别比重庆市和全国同等文化程度人数低2.29%和4.84%;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26.7%,分别比重庆市和全国低2.61个百分点和7.69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主要比重,比例达到47.3%,分别高于重庆市和全国4个百分点和11.67个百分点;重庆库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业人口总数的 3.51%,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1%。重庆库区政府对科技教育投入只有4.4元/人,仅为重庆市平均水平的27%(《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库区人口众多,但受教育程度不高,发展中缺乏高技术人才的支持,人才成为库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域产业、科技和教育的相对落后,导致人才外流,吸引人才和企业的能力差,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由于库区政府和市场主体对人才和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三峡库区发展相对滞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四、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畅通库区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沿岸地区粗放的发展方式阻碍了库区绿色发展,而绿色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要想富,先修路。”一是加强库区铁路建设,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铁路运输加强内地与外界的联系,通过修建沿江铁路,不断延伸向东西两侧开放的能力,将库区周边的区县紧紧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库区特色的铁路网络,将库区融入“一带一路”大通道,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和港口建设。实现万开、万云、万忠、万利等高速公路与国家高速路网接轨,跟上国家交通发展的步伐。万州作为重庆的第二大城市和渝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对庫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建立以万州为中心的水、陆、空联运配套交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带动库区腹地区县积极融入到成渝经济区,对万州及周边区县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让库区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转移地区,既可以减少长三角的发展压力,同时又促进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对库区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投资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完善公共服务,以农业为依托推动当地观光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库区人民收入,实现库区经济与生态有机协调发展。
(二)引进发展绿色产业
三峡库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协调、粗放发展等问题。吴传清、黄磊(2017)认为,要想实现库区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根植于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协调发展,这是库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与根本基础,否则绿色发展就如同海市蜃楼一样。绿色发展是所有产业的生态发展,应注重产业的绿色化。绿色发展既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能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其核心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是三峡库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1.明确制定库区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三峡库区的生态涵养功能明显,要加快编制和不断完善产业入住负面清单,按照库区生态功能发展定位,既发展好库区经济,又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以为国家提供优质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在库区发展中明令禁止类与限制类产业严禁准入,严禁三高(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型产业进入。所有准入产业必须具有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能力,同时又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与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不定期地监测负面清单的执行情况,对于执行力度不够的企业进行关停、罚款处罚。同时严格监督监管单位的执行情况,以确保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有效的执行。
2.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改造升级传统重化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市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压缩和淘汰不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培育具有良好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产品。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抓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培育和发展市场需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完善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链。
(三)重视水体环境的保护
三峡库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有利于实现整个库区及长江的绿色发展。良好的长江水质是长江母亲河得以绿色发展、永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1.治理好已被污染的水体环境。在治理的过程中要预防新污染的产生。治理的重点在于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禁止在长江沿线新建污染排放量大的印染、煤化、石化、造纸、电镀等工厂。禁止将超标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河流,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必须做到达标排放,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限期整顿,整改后仍不达标则依照法律有序关闭企业;严禁生活污水、农业农药化肥污染及船舶航运污染物的随意排放,要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政策来保护和改善长江水体生态环境。在生产生活中提高各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环境标准,严格把控农业生产中的污染排放,提升库区沿线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实行垃圾及污水的分类处理。
2.修复和保护库区水体生态环境。恢复长江水体生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任务,通过保护物种多样性、加强长江防护林建设、妥善处理好流域内江河湖泊关系,维持生态平衡。实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保证湖泊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加强长江湿地公园和长江防护林建设,实现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有利于长江的绿色发展。由于库区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承担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等作用,为中下游可持续发展牺牲了部分经济发展的机会,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中下游地区应当给予库区适当的生态补偿,通过财政专项补偿和产业专项补偿,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建立引才和留才机制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该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该地区在产业发展中存在层次低、装备能力低、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等明显的问题,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很容易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原有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急需重组和更新,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应坚持以科技为导向原则,注重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开发,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地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和省级政府应鼓励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向库区流动,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和储备机制体制。造就一支立足于为库区经济服务,能适应于库区在交通、能源、农业、工业等相关领域现代化发展中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既要引才又要留才,才能更好地实现库区的现代化发展。其次,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利用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用现代科技引领传统的经济结构转变和升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新技术为中坚力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使库区在较高起点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实现库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五)实现城乡绿色发展
绿色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沿线城镇的绿色发展空间,合理的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空间是绿色空间的直接表现,培育绿色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美丽、和谐、文明的乡村,有利于创建生态和谐的美好家园。
1.大力推进库区核心城市群绿色发展。以成渝城市群为主要依托,以万州为中心点,不断向外延伸辐射能力,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
2.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让农村成为新的发展高地,有利于实现库区人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
五、结语
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实现绿色发展既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观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承载着涵养水源、保护环境、植树造林、防洪防汛等功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学把握经济转型的发展机遇,深入探讨库区的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推动三峡库区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发现三峡库区存在生态、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五方面的问题。结合库区实际情况和绿色发展理念,从水体生态环境、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产业、人才机制、绿色城镇等几方面提出了发展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耀,汪彬.库区绿色发展的难点与突破——以三峡库区为例[J].西部坛,2016,(2):81-89.
[2] 何春燕,薛鹏,刘邵权.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9).
[3] 余世勇.三峡库区生态与经济同步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2,(6):64-66.
[4] 周科,韩毅.对三峡库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1):29-34.
[5] 骆永菊,罗艺.三峡库区渝东北产业构建新格局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9):398-400.
[6] 李孝坤,王述维.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1):16.
[7] 吴传清,黄磊.长江经济带绿色發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J].南开学报,2017,(3):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