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实践途径

2020-09-12 08:25周锦忠孙志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科情境素养

周锦忠 孙志煌

(惠安第一中学,福建 惠安 36210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让人们进一步清晰了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实质,学校教育必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成功一度被默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或师生互动频繁,或学生回答完好,但恰是这“没有问题的课堂”却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教师层面表现在教育教学观落后,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仍是“讲授引领式”和“独白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层面表现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并没有凸显,反而逐渐变成课堂教学中最被动的接受者。理应充满生机与挑战的课堂教学,最终失去了它该有的模样。这样的课堂教学,违背了学习的本质,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精神。所幸的是,教学目标的推进,将核心素养推到了教育的前沿,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以全新的姿态,去创建全新的课堂形态,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也可以在朗诵辩论中展示自我,更可以在表演游学中认识社会人生……总之,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让课堂教学的互动更加有效,也更接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育人实际。课堂教学改革应从有效互动切入,探寻“教书”和“育人”的最佳平衡点,构建长效、个性、深度体验为特征的新型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原生态的真实课堂,让有效互动落地生根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前提

原生态的课堂是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推进,没有预计和预料,即便是课堂教学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也能让它自然真实地呈现出来。这种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是呼唤教学思想的本质回归,是探索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它应以平实、朴实、扎实作为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底色,适时地给课堂教学做减法,减掉那些繁冗而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减掉那些不必要的预演和表演,减掉那些无效的课堂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效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间做出相应的变动。”当课堂教学与“不知不觉间做出相应的变动”不期而遇,势必激发出教和学的无限潜能,师生之间在和谐、自然、真实的互动中,将课堂智慧、教学灵性、师生默契一展无遗。当教师能够自如驾驭不能预见的课堂问题,并带着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真实”变为常态,变为习惯,那么学生就会从课堂的消费者变成课堂的贡献者,教师也会从课堂的控制者变成课堂的引领者,引领课堂教学走向有效,走向深化。

例如,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思考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教师就“横断面”这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完后的回答基本符合老师的预设答案。当教师准备要继续推进课堂的时候,这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这个故事一定是这个结局呢?”这个学生的反问像一块石子投入课堂的波心,课堂顿时骚动起来。这个老师迟疑了一下,然后问:“那你有不同的看法吗?”那学生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那个丈夫前面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得到那个中年女打字员。也许,那个丈夫就喜欢中年的女打字员呢。”他的话音一落,全班哄堂大笑。这时,老师发话了,她说:“我完全没想到,这个故事还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结局,但这个结局又是这么合情合理,无可辩驳,我们又怎么能说他说得不对呢?来,大家掌声送给他!”于是,课堂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动态的课堂生成中,这处未曾预见的“完全没有想到”,由于教师的巧妙应对,而使课堂多了几分灵动和内涵,它是切切实实地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使师生一起欢愉,一起往前走。这样的课堂瞬间,无论精彩与否,都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宝贵财富。

二、创设情境化的体验课堂,让有效互动开花结果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1]这里的一定情景,可理解为学习的情境化,它需要教师来构建,并且构建的情境是有意义的,符合学习者发展实际的。那么,何谓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是指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情感、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情境化教学将就像是学生的学习加入一味催发剂,可助他们充分调动起知能情意,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故而,各学科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理应积极开展情境化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合作探究,提高运用技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索发现中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思想,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向新的方向。

当然,课堂情境化不是情境教学的“探而不究”,不是情境教学的娱乐化,更不是情境教学的垄断化。它首先应该要立足于生活,是源于生活的情境再生,只有构建在生活基础上的情境,学生的体验才更有的放矢,也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得以更好地实现。所以,只有教师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思考,由兴趣激励出爱好,再由爱好激励出激情,直到目标达成,而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在情境化的活动中不断提升。

例如,理、化、生三科的实验教学,教师每年可开展一次“创新实验赛”,所有实验环节由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完成;政治课的“哲学”部分是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学习内容,但讲授起来又较为抽象,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辩论题目,在班级里开展小型辩论赛;语文采用演讲、朗诵、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激活语言学习的密码;英语课来段角色扮演,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情境教学,让课堂教学纵横开拓,激活思维,探究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而这样的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了。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自主课堂,让有效互动水到渠成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核心

传统教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定论,学习过程是知识从外向内输入,学生将知识装入脑中,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反馈到测试中,学习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输入”式的课堂教学直接导致了教学的粗糙简单,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输入”相反的是“产出”,由苏格拉底“产婆术”引申出的学习“产出观”认为: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3]由此我们可以预期,“产出”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学识融入知识学习的过程,最后再积极地呈现在课堂的活动中。这个过程,生生交往、生师沟通成了教学互动的必然,但课堂上的交往与沟通必须以有价值的知识产出为目的,否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以实现。而这种“产出”式的课堂其实就是学生合作交流的课堂,它起始于学生的自学,是先学习、先分析、先思考的过程;它完善于学生的提问,而且这种提问必须是有层次的环环相扣的递进,即相互提问—相互探讨—相互补充。可以说,课堂合作交流要完成得尽如人意,这三个层次的提问必须得处理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更长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而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法宝。

例如,以一位生物教师《光合作用》的课堂教学为例,该课例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小组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先重点讲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这是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小组活动的前提,教师在这个过程充当着课堂引领者的角色;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学习活动的学习任务和具体分工,再次强调小组学习活动学习探究的方向与要点,这个过程,教师依然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把控者;随后,分组合作学习开始,学生开始自主去探索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并根据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探索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过程,教师基本隐于课堂的幕后,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出来点拨,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当小组合作学习进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开始组织学生围绕“光合作用”进行提问,探究,补充;最后时机成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对小组合作活动做总结汇报,教师做适当点评,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

四、创设动静结合的思辨课堂,让有效互动根深蒂固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灵魂

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将先期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抛给了教育者,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深度思考。许多教师看似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但课堂教学的内容却仍游离在对知识的浅层传授,缺乏思维层面的纵深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过后,教学的有效性却要大打折扣。为此,教师迫切需要突破旧教学观,引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活水”,而素养课堂则是这“活水”流动的很好平台。素养课堂是“静”的课堂,更是“动”的课堂。“静”是教师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静心地思考问题,养成专注思考的习惯;“动”是教师对课堂的适当放手,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点评和质疑,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和统筹者。学生所交流的学习成果,不仅仅是简单的答案交流,更是要学会质疑,学会改变思维,让思维插上翅膀,让思维茁壮成长。课堂就在一动一静之间,智慧之光潜滋暗长,理性之光暗潮涌动,生生之间进行的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更是深层次的思维碰撞。由此,教师作为一个导航者,引领者学生走向思辨,走向理性,走向生命。静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是深度化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看见学科的美;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体会思维的妙。无论怎么说,从关注学生“表现力”到挖掘学生“思维力”,实现“表现与思维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这是深度课改必须迈过的一道槛。[3]

五、创设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课堂,让有效互动水乳交融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精髓

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有宏观把控的眼光,不仅要设计梳理各章节、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的关联,让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在整合中学习,还要打开学科的边界,走向其他学科的知识地界,在各学科交叉互存的知识地带探险,从而使学生游弋在纵横交错的知识时空里,帮助学生将知识联点成线,连线成面,联面成网,形成立体、开放、整体的知识结构,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既关注某一学科的知识,又积累其他学科的经验,核心素养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例如:

主题1:分析雾霾的具体成分、产生机理、环境影响和防护策略,并写一篇小论文。

主题2:分析比较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异同点,结合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知识,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拓展延伸。

总之,建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必须立足于大处,着眼于从小处,循序渐进地扎实推进。立足大处,是从学校管理出发,根据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规划系统的解决方案;着眼小处,就是从教师教授的学科做起,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课堂教学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把握课堂的有效互动。当教育工作者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大胆地解放课堂,创新课堂,那么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不再是空中楼阁。

猜你喜欢
学科情境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