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燕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 福建厦门 36102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共同组成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这四个核心要素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综合表现三维目标,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内化的学习品质。总的来说,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努力创造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现、感知、判断信息价值、发现问题;要努力创造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和资源,遵守信息社会规范并有策略、有计划、有系统地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微项目学习模式是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可行方式[1]。
微项目学习结合项目学习和微课程的特点,使用三两课时以创造数字化作品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注重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真实体验数字化学习下的问题解决和创新作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微项目学习模式按“选微主题→定微计划→启微探究→评微活动”四个环节展开。主题的选择是微项目学习开展的基础,强调从真实情境中产生,涵盖课程的学习要点,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为确保微项目学习活动顺利开展,需要事先计划活动流程、小组分工、预期成果等。微探究是实现微成果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是创新创造的前提。活动评价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前者贯穿在整个微项目学习过程中,后者侧重微成果。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采用FLASH软件学习动画制作,操作性和实践性强。以“引导线动画”一课为例,本课内容是理解引导线动画和动画补间动画的关系,以蝴蝶飞舞为例学习引导线的制作方法,实现对象的不规则曲线运动即引导线动画。课堂上若让学生照着书本实践动画制作,教科书层次分明、步骤清晰,学生依样画葫芦甚是简单。自此单凭教材就可以掌握操作点,但也仅仅是掌握一个动画制作的操作要点,难以提升核心素养。以下是笔者依据微项目学习模式的设计方案,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 1 课例设计
因项目主题是学生发现、项目成果是学生设计,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字化工具及资源,掌握了基础知识技术,实现了技能思维的迁移,有效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微主题可以是教师提供,最好是学生主动提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出微主题的大方向,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敏锐观察信息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学习内因,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从而主动提出主题。如学生在学习“引导线动画”之前,对Flash的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掌握了相对扎实的知识,是本课选择飞机表演主题的基础。视频“和平飞舞”的经典动作如双机剪刀机动对头交叉、五机水平向上开发、六机三角队大坡度盘旋等,飞行路径都需要借助引导层动画来实现,体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再者,视频展示了中国空军的魅力,突出了学生的视听觉感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提供了很好的模仿对象,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让飞机实现非直线运动。根据以上,笔者设计的主题大方向是创新设计飞机表演动画,但动画具体内容、画面呈现由各学习小组讨论商定。从欣赏视频到创新设计动画,提高了学生对信息价值的敏感性,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学生在形成微计划的过程中实则经历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做好导航工作,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出探索性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迁移性思维,探讨问题具体化,增加交流方向的多向性,增强交流内容的开放性,助力学生之间的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帮助学生初步利用计算机制定目标可实现的解决方案,从而自然形成计算思维能力。比如,本课飞机曲线动画的实现,笔者引导各小组讨论:第一是技术实现,已经学过的逐帧动画制作方法繁琐,形状补间动画只能实现两个关键帧中形状之间的直线运动。借助动画效果的视觉观赏误差,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不平衡,刺激新知识的学习需求。此时再指引学生学习本课的动作补间动画,便能刺激他们强烈的学习内因,顺应课堂开展。第二是角色实现,飞机可以用FLASH或画图软件制作,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在实现飞机角色的设定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学习相应的技术方法。第三是画面实现,单机或多机飞翔,前者只需经过基础学习即可实现,后者则是挑战学生的创新能力。至此,通过类比、分解微项目的实施细节,借助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分析微项目的解决过程,探究关键问题并学习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新型飞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计算思维的应用能力[2]。
微探究是实现微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观察各组完成进度,提出指导性意见,做出针对性指导。微项目的成果除了作品本身,还需要学生总结活动开展思路、作品的实现方法、个人的学习体会与技能收获等,在形成报告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同化,实践转化成理论,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了保证微探究顺利开展,教师需要事先做好各项预案措施,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采用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形式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做好督促和引导作用,关注各学习小组的活动进度。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才能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体现数字化创新能力。在微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如要实现进阶任务多机飞翔动画效果时,可以学习微课掌握多个图层和引导层的技能,然后进行测试、修改、再测试,一步一步实现预期效果,或在此过程中进行再创造,逐渐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活动评价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前者贯穿在整个微项目学习过程中,后者侧重微成果。活动完成后学生将作品上传到学习平台,欣赏其他小组作品并做评价。小组之间就作品的完成度、创新度等进行探讨,学习对方的优点,反思自身有待提高的地方,推选优秀作品做成果汇报。优秀小组要突出本组项目特色,从制作思路、组员协作、学习与收获等方面展现微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师依据评价结果作总结性评价,肯定基础性作品、表扬创新性作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法,引领学生螺旋式上升。如本课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组内组员自评和互评,评价指标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交流沟通的主动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等。总结性评价在组间开展,评价指标如计划合理性、动画效果、创新性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画原理,表扬学生勇于创作。学生尝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乐趣,学会对作品负责,对自己负责。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目前偏向技术性较多,基于微项目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从技术学习向为解决问题学习的转变。学生在完成微项目过程中体验到了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经历思考和辨析问题,塑造了较强的信息价值意识;通过提出和探索解决方案,加速加固知识与技能的架构构建,强化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应用;通过创造性地完成作品的制作,提高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在评价和讨论成果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作出理性判断、决策,综合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