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琳,丁芳,段淇凡,陈立保,陈立功,2,常建光,王学静,刘聚祥,2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河北保定071001;2.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华北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北保定071001;3.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河北保定071000)
鸡“支气管阻塞”是一种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多病因呼吸道疾病,病鸡常因干酪样物质阻塞气管、支气管而发生机械性窒息死亡, 该病发病快,病程较长,鸡群发病率高,治疗效果不显著,死亡率较高,给养鸡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之时,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流行范围广。
2019 年12 月, 河北某养殖场21 日龄白羽肉鸡发病, 病鸡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 主要病变为支气管见干酪物阻塞, 进一步结合病原学检测结果,初步诊断病鸡为“支气管阻塞”,该结果可为该地区白羽肉鸡呼吸道病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2019 年12 月, 河北某养殖场21 日龄白羽肉鸡发病, 病初鸡群仅表现甩鼻、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2~3天后鸡群症状加重,表现为呼噜、怪叫、伸颈张嘴呼吸等症状,少数病鸡流泪、面部肿胀,有时可见肉鸡突然尖叫, 仰卧死亡。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加,鸡群采食量不增或逐渐下降, 有的病鸡缩颈闭眼,或呆立,发病严重时,各栋鸡舍肉鸡的日死淘率为1%以上。
病鸡面部肿胀(2/10)、鼻腔见黏液(4/10)。 病鸡气管腔内见黏液(4/10),气管下端黏膜出血(6/10),支气管内见质地坚实的黄白色干酪样物(7/10); 肺脏局部颜色呈暗红色(4/10),或有泡沫样分泌物(3/10);腺胃黏膜轻微出血(3/10);小肠黏膜轻度出血 (3/10), 盲肠扁桃体出血(6/10);直肠黏膜出血(4/10);肾脏肿胀、颜色呈暗红色(4/10)。 部分病鸡见气囊炎(3/10)、心包炎(2/10)和肝周炎(2/10)。
无菌操作采取具有典型病变的肉鸡气管和支气管等病料, 按常规进行病毒RNA 的提取。 按试剂盒说明书或文献规定的方法分别进行AIV(H5、H7、H9 亚型) 、新城疫病毒(NDV) 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的RT-PCR 检测。 电泳结果显示, 采集病料呈H9 亚型AIV 阳性 (见 图1),H5 和H7 亚 型AIV、NDV 和IBV 均未检出。
无菌操作采取具有典型病变的肉鸡气管和支气管内容物, 分别接种至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 麦康凯琼脂平板、 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和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37℃培养24~48 小时。 挑取生长的典型菌落进行纯培养; 纯培养后的细菌进行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氏染色和形态观察。
细菌培养结果表明,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无细菌生长, 其余三种平板上均有细菌生长。 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向周围扩散生长,菌落周围培养基有绿色水溶性色素, 且该纯培养物可使麦康凯的红色消退。 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初次培养见2 种不同的菌落,第1种为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无色中等大小菌落, 纯培养后可使麦康凯培养基的红色消退; 第2 种为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隆起的红色菌落。 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具有紫黑色带金属光泽。 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上纯化的菌落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的第1 种菌落纯化后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没有荚膜,不存在芽孢, 单个散在或者成对排列。 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的第2 种菌落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纯培养物镜检均为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红色短杆菌。 根据以上结果初步判定分离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
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上的纯培养物按李玲等报道的方法进行PCR 检测,电泳结果显示该细菌呈铜绿假单胞菌阳性(见图2)。
根据临床症状、观察结果、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 初步判定2019 年冬季河北某养殖场白羽肉鸡发生了“支气管阻塞”。 该鸡场患病肉鸡病料中检测到的病原包括H9 亚型AIV、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 该结果与2014 年齐茜和王守荣报道的结果不完全一致: 前者研究发现山东潍坊地区肉鸡 “支气管阻塞” 病例病原为H9 亚型AIV 和大肠杆菌, 后者从山东聊城地区鸡气管阻塞病例鉴定的病原包括H9亚型AIV、NDV、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以上结果均表明肉鸡支气管阻塞疾病是由多种病原体联合导致, 且混合感染严重。 2010 年以来, 关于白羽肉鸡发生 “支气管阻塞”的报道逐渐增多,应该引起从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是控制本病的关键。鸡场工作人员应重视环境因素,加强对鸡舍环境的监控,做好清洁卫生,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做好防寒通风工作, 改善鸡舍内空气质量,重视舍内空气湿度,保持舍内各饲养阶段湿度正常。保障鸡场生物安全,健全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减少疫苗免疫、转群等应激,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接种疫苗时要避免和换料、 扩群同时进行。 同时要加强种鸡免疫,使雏鸡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发病早期控制继发感染,及时使用药物预防, 如抗病毒中药、敏感抗菌药物、抗支原体药物和抗应激药物。发病过程中及时发现取出病死鸡并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