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分析

2020-09-11 07:28崔蕾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基本特征

崔蕾

摘要:文学语言是由语言构成的,它们分别创造了不同的意义世界,即审美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文学语言又是由自然语言构造的,自然语言是文學语言的基础。因此,必须首先研究一般语言的性质及理论,进而明确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异同,这样才能进一步研究文学语言的本质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自然语言;基本特征

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是相互界定的,在很多时候,它们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以创造内涵意义为主要特征,后者则以所指意义为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只从语言的美学使用考虑,就会发现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要区别文学性语言和非文学性语言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们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这是因为,语言的美学功能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话语的辅助能力中,当这一功能占据一定位置或与指称性功能发挥的作用不相上下时,困难就出现了。例如双关语、广告、新闻标题等,人们制作它们时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美学使用,其语言意义往往超出所指的层次而达到涵义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美学作用可以推展到种类变化多样的应用文字和日常言辞上”。

文学语言是与自然语言不同的符号体系;同时,文学语言是由自然语言构成的,文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特殊组织形式。自然语言要转化为文学语言必须克服两个障碍,一是克服自然语言的抽象性,也就是消解其意义,保留其涵义;二是消解自然语言的现实意义,使之升华为审美意义。

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冲突。自然语言有自己的现实意义和外延语法,文学语言有自己的审美意义和内涵语法,二者遵循不同的法则。这样,自然语言与文学语言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一方面,文学语言必须遵循自然语言的基本法则,否则就无法传达现实意义或审美意义。另一方面,文学语言是主导层面,它能够使自然语言发生改变,服从自己的法则。这就是说,自然语言必须服从文学语言、适应文学语言,从而发生语法和语义的偏离。当然,这种偏离是有限的,它不能从根本上违背自然语言的法则,否则就会令人读不懂,审美意义也无从发生。文学语言又可以在自然语言基础上超越自然语言,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实语言,包括打破其语法规则和改变其语义。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经常偏离常规意义。这是为了更好地消解现实意义,生成审美意义。文学作品往往不按常规使用语言,而是通过文学修辞手法,使语言发生语义畸变。这种情况在抒情文学(以诗歌为典型)中最为明显。诗歌是审美的情感体验,它要求使用意象符号。自然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外部世界,多为认知符号,表情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文学对主观世界的表现受到限制。抒情文学更多地使语言发生畸变,使认知符号变成意象符号,变外部世界的描写为内部情感体验的描写。此外,常规语言只适用于日常经验的描述,不一定适用于审美体验的描述。只有偏离常规语义,才有可能传达审美体验。后一个理由适用于叙事文学,也就是说,叙事文学也要求对现实语言加以改变。而审美体验要求打破语言的凝固性和规范化,使语义发生畸变。文学修辞手法的使用,目的就在于实现语义畸变,以便顺利地创造审美意义。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讽、含混、感觉错位等。这些修辞手法常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中,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范式。然而,文学创作是一种富于个性化的艺术表演,作家通过语言运用来传情达意,且语言运用要富有新意,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这就要求作家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言语,打破日常生活语言的凝固语义,即冲击、瓦解语言的意义层面,进一步使感性意象获得解放。比喻是相似性事物间的涵义互换。象征是用具体事物的含义来置换抽象的观念。拟人是把事物的涵义人格化。夸张是夸大事物的涵义。感觉错位是视觉和听觉、触觉等意象的连通、转换。这些手法都建立在词语间涵义的可通约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而不得通约的、凝固的意义则被打破了,从而突出了语言的涵义层面。关于文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区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在《诗与抽象思维》一文中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诗的语言和普通语言之间的关系就像跳舞和走路,走路这种动作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的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这些动作就废除了。而跳舞完全是另一回事,“跳舞并不是要跳到哪里去”,“跳舞是一套动作,但是这套动作本身就是目的”。他的意思表明:诗人的创造不在语言之外,而就在语言之中。

不言而喻,文学的符号媒介是语言。文学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系统,它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许多语言系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这意味着,文学语言所生产的意义时常是日常生活经验所匮乏的。文学语言的功能就是,尽可能地影响与改变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现实的符号文本,将另一种意义与秩序赋予日常现实。这表明了文学的反抗意向,而语言符号乃是实践这种反抗的基本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玉娟.浅析文学语言与“陌生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2]范欣欣.“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2)

[3]朱全国.隐喻与陌生化语言形式[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4]王瑞彪.陌生化的艺术魅力及实现陌生化的方法[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4)

[5]刘来春.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云梦学刊.2004(02)

[6]田文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基本特征
我国一流医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学语言解读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之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