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提出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史料教学法对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中依托教材,恰当适度选用史料,慎选网上史料,以史料教学为主要手段,提高课堂效能。
关键词: 史料;教学;应用
史料教学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启发、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处理,鼓励学生自主的收集史料、分析史料、并从史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应用信息完成对历史事件探究,最总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的教学模式。如何有效的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效能的提升有着积极地意义;所以本文将对历史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依托教材,发掘教材价值,更好发挥教材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必须兼备科普性和探究性,而教材准确的把握住了历史教学的核心要素,能够承担我们历史教学中的主干作用。同时历史教材中的引言、学思之窗与历史纵横等等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是经过编写者为支撑起每个课时,同时为了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而精心合理选择的,具有典型性和情境性以及启发性,对于学生准确的把握教材,理解编写者的初衷,体悟历史,探究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将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和教材提供的史料有机结合,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探讨的方式,合理引导,力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一步一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果效。对于史料教学,切不可一味地讲述,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更不可一带而过,对史料的解读流于表面,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教师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预设情景,改变过去老师教,学生背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热情,极大地提高课堂果效。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明清君主制度的强化”这节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预设问题,然后鼓励以小组合作,课前准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收集史料,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参考史料并对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探讨和交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以史料为出发点,以史实为参照物,对课程深入的进行探究和思索,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史料解读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二、恰当适度的引用史料作为教材的补充
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存在这些误区,首先由于历史史料极其浩瀚,史料价值和质量也各有千秋,所以存在着在选取史料时,不加区分,随意选用的情况,这必然会导致偏离课程标准要求,无法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其次,在选择利用史料授课时,矫枉过正过分堆砌史料,导致课程效率下降;再次,在选用史料时不考虑学生情况,选择史料过于艰涩难懂,超出学生知识和能力范围;最后,选择的史料多为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不能使学生通过解读所选史料,获得对该历史的全面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史料必须坚持恰当的原则,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因为任何史料都是要服务于我们教学目标的,所以我们在选取史料的时候要严格辨别,丢弃那些史料价值和可信度不高,偏离教学目标的史料;其次我们要考虑学生情况,历史史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读探究历史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所以我们在选择史料时必须本着发展学生的宗旨,选取难度适度、有史料价值的史料,这样可以使我们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容量,合理适度选择史料来补充教材,一般来讲三到四组史料,可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过多史料,必然会导致对史料解读和分析过于表面,不能很好的利用史料。
三、谨慎科学的利用互网上所搜集到的史料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就教学而言,网络由于其开性和共享性,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各种各样的史料资源,这些资源既形式多样,有文字资源、 图片资源、 视屏资源、音频资源等等种类;这些资源又数目繁多,无所不包;这些资源而且容易获得, 只要想要,就可以下载 。畅游在互联网丰富的史料资源的海洋中,教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获得想要的丰富史料资源,以此来填充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满而多彩,从而让枯燥的历史课堂更具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然而,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虚假、恶意、不健康的东西,教师在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史料资源的时候就要更加谨慎,小心分辨。比如,有时下载的图片资源可能是PS的、不真实,文字材料可能并非正史而是野史或其观点并不是主流学界认可,只是道听途说,视频资料可能来源于不太严肃的影视作品,这些资源都存在着史料价值不高,观点偏激不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史料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不足;如果使用这些资源极有可能既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利。所以,教師要本着注重史料价值、科学性、教育性的原则,严格筛选史料,对史料的出处、真实性、实用性等进行甄别,确保使用的史料科学、严谨且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有实质上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史料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也利于高中历史课堂果效的提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新型的学习理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摒弃传统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方法。所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史料进行拓展和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对史料应用的限制,能够将文字和图片进行有效的拓展。虽然课外史料的搜集与整理难度较大,但是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够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巧琴《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J] 学周刊.教学研究
[2]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生《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J] 考试周刊
[4]王鹤松《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 [J] 教育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李秀春(1976-),男,河南南阳人,本科,镇平县第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南阳市基础教研室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20191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