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本文依托我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大讨论,从内核驱动的视角展开,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探索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内核驱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一、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务人才发展体系
“人”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金钥匙”,也是优化生产关系的“牛鼻子”。若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再多的业务创新终将化为无源之水。
而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务人才队伍存在复杂的结构性矛盾:
(一)教务人员数量不足,工作权责分配不明晰
多个二级培养单位仍只有少数甚至只有 1 名教务干事,但要对接“招生、培养、学位”从研究生入口到出口的培养全过程,众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压垮教务干事精力;甚有个别二级培养单位教务干事兼任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权责、内容的不明晰进一步加重教务干事本职工作的压力。
(二)教务人员流动性大、职业认同感低
因教务工作性质普遍更倾向事务性和务实性,难出丰富多彩的成绩,这导致教务干事获得岗位成就感机会少,职业认同感愈来愈下降,进而引发人员流动大且快,但教务工作需具备一定专业性素质,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教务干事成本越来越高。
(三)教务工作缺乏明确的工作机制与标准
从单个来看,每项教务工作都有一定的弹性,容易形成拖沓、延时、低效的工作习惯; 但从整体来看,教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流程性,环节与环节的相扣容不得每一项的低效率开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既可以考虑差异化增补教务人员,合理化分配工作内容每也可以从顶层设计上重新构建教务人才队伍体系,评选教务人员先进典型,加强教务人员柔性管理等等。梳理教务工作规范,制定每学期教务工作方案,提前布局、明确时间节点,让每学期的工作能顺利开展,不至于捉襟见肘、手忙脚乱。
二、加强科室合作,联通联动研究生大培养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逐步驶入快车道,国家社会对高水平科研成果、人才成色的需求越来越强。如何培养出一名综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研究生需要我们从研究生管理体制上去芜存菁、与时俱进。
研究生工作部相关科室引领着研究生政治站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综合素质建设等方面;研究生院相关科室引导着研究生学习过程建设、学位论文建设和科研质量建设等方面。一个是“软”、一个是“硬”,只有将二者协同起来,打好政策组合拳,才能下好“研究生大培养”这盘棋。
在其加强科室合作和联动上,参考国内外一流高校和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可以开展以下举措:将研究生成绩学分与研究生各项活动挂钩;拓宽课程思政建设覆盖面,融入研究生辅导员力量,不仅是教授学者可以谈课程思政,一线的老师也可以谈课程思政;引入“综合测评成绩”概念,将研究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纳入研究生毕业标准体系;要发挥研究生优秀骨干蓄水池的作用,充分利用科室与科室之间的优势资源,赋能研究生培养强劲动力;加强学位与奖助的联动,依托导师项目制,助力发挥奖助育人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要构造一个研究生大培养的生态圈,不能继续停留在招生归招生、学业归学业、思政归思政、奖助归奖助的各自为政的困圈。我们要加强源头的统筹规划,通过各科室业务工作的紧密合作联结,形成互联互通的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加强角色定位,辩证处理各项矛盾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平日里它看似“温文尔雅”,但总会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处理问题捉襟见肘。如果不早发现、早梳理、早遏制,终将积重难返,导致“真改革、改真革”的步伐进退维谷。
(一)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这是一对老调重弹的矛盾关系。我们到底是要做一名严格的“出卷人”还是一名合格的“答卷人”?这对于科室职能定位尤其是教务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把尺。这把尺的标准也决定了作为面向学生一线的重要业务科室是否要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职能。如果需向服务倾斜,那教务工作要以优化学生事务办理流程上为出发点,创新高效、便捷、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打造研究生服务一站式的“金牌口碑”。如果需向管理倾斜,那教务工作要继续以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为基准, 严把研究生培养过程关,继续加强政策供给,加快补齐教务管理体系中的短板弱项。
(二)本职工作与宣传创新的关系
数字智能化的突飞猛进为信息的裂变传播创造了可能性。教务本职工作的琐碎性和不确定性捆绑了教务人员的双手双脚,若一味让其既要统筹好正常教学秩序又要加大宣传创新,很可能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本职工作与宣传创新并行不悖是眼下重要的课题。只有疏通二者之间的“微循环”,才能让众多实打实的研究生培养改革成果竞相亮相。
研究生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利剑”,我们在强调创新发展的同时更需先了解现实。一项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的出台往往有多项配套政策一齐供给发力,配套政策的形成需要我们从源头搭建完善的体制机制。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絕非一日之功、一招之制,借此次研究生教育大讨论大调研为契机,从内核驱动上下功夫,让研究生培养机制形成良性的内生循环,是当前形势下亟待解决的艰难课题。
参考文献:
[1]刘钾. 抓好导师管理六维度,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聚焦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打造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J]. 教育之弦. 2020(10).
[2]林竹.人文素养嵌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0).
[3]刘娟.“十三五”回顾系列——首都研究生教育规模、层次、类型[J].北京教育(高教),2020(10).
[4]何秀超. 努力创建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 全面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1).
[5]王莉,陈秋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挑战、调整与走向[J].江苏高教,2020(10):88-92.
作者简介:
冯彦钧(1994--),通讯作者,男,汉族,浙江台州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管理、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受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项目经费支持(项目编号:0115503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