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峰
摘要:本人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展示空间设计研究的关系,现状、局限及未来,了解到传统的、静态的、以物品为主的展示空间的设计已经無法完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难以通过静态的展示来激发大众对非遗的热爱、保护、传承这一目标。结合现代美学、创新性设计、活态保护设计理探讨非遗与展示空间传统元素再设计的研究。由数字化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传承与成长,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空间传播价值基础的肯定,着力于研究设计方法与策略,并得到未来展示空间设计研究的新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数字化;活态;再设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空间研究的必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的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保护的是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可持续的传承力。而展示空间的研究,则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为非遗的展示、收藏、保护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元素创意新设计的理解,用现代的审美带动其发展,也能被公众了解和利用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目前传统的展示空间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停留在对“物”的静态展示阶段而不能满足非遗的永久传承与发展,尽管“物”的静态展示再多,再全,也在无法把非遗的信息完整传递给公众。因此,对非遗的元素再设计,对非遗空间展示的创新设计,都需要以全新的面貌进行展观,引发公众的互动体验、共鸣和思考,促进非遗传承。
二、现代展示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影响
(一)高新技术、虚拟现实、实时交互、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利用现代技术,将稀有文物的数字模型带到实际展览中,可通过互动设备各个角度观看和欣赏,充分解决传统展览空间手段的不足,满足游客对文化遗产认知的需要,并有效保存文化遗迹,对我国的“非遗”保护产生深远影响,促进后辈对历史文化的研究。
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实用技术将损坏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复原,可以利用数字动画、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对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文物和古老建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视觉呈现,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
(二)浸入式互动行为体验
非遗和观众的互动,强调观众理解及动态的传承。“非遗”的布展与观众参展是信息编码与破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有交流与互动的。有情景再现,让观众置身于“现场”,通过体验“非遗”情景还原空间,帮助观众了解“非遗”内涵。除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脉络、工匠心得,体验性更强的玩法也应引入,将展示内容与展示活动产生联系,更好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方法与文化元素再设计
非遗博物馆、展览馆等是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展现非遗文化发展全貌的窗口。作为开放性的公共场所,最大限度的吸引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立足点。同时,非遗展示空间作为集历史、文学、艺术等一身知识宝库,也是展开学术交流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
(一)展示空间形式的艺术化营造
对非遗展示空间而言,如讲故事般捋主题信息对参观者娓娓道来,突出表现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特定环境、典型情景、整体出发让展示空间连续协调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沿着空间流线,对非遗文化形成清晰的历史文脉,从而达到主动学习和文化传播作用。
(二)展示空间视觉语言符号图像化
用镜头语言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唤起人们珍爱传统文化的自觉。非遗的数量能够反映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多样性与深厚程度,是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存续至今的非遗形式加以记录、整理和存档,并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手段,跨时空地传递其文化信息,使之作为人类文化记忆代代相传,探索非遗影像传承与传播,保护与发展,定格非遗+城市、非遗+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扶贫、非遗+一带一路等凝聚中国智慧、展现中国精神。
(三)展示空间体验的多样化、数字化展示技术
技艺展演和行为体验能增强公众对非遗的可读性,但观众的心理不满足于此,还需互动交流空间。数字化技术展示是新的发展方向,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在各大展览中被频繁使用,沉浸式体验享受,在空间与受众、设计与公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是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自由穿梭,解锁非遗文化。对于非遗展示与传播来说,传统文物静态展示急需革新,不论是营造历史(现实)情境、技艺展演、互动体验式都是展示空间可实践的模式。非遗各个门类,保护理念、方式及展示、传播方式都是不同的,优化重组信息与知识,无论哪一种展示与传播,都是一种普及传统文化的行为。
结语
因为全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影响,保护,普及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新的进步,对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媒体的广泛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相辅相成。如何提高非遗本身生命力和创造性,使其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为生存和传承的原动力。在非遗展示空间里,陈列的作品本身并不能改变世界,作为教化的空间、作为互动的空间,场域会形成一种可以测试、检验及想象的空间,普及率高起来,让文化遗产的魅力深入人心,产生文化自觉的态度,才能让有其传承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林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梁平木版年画展厅设计为例[D].成都: 四川美术学院,2018.
[2] 何成战.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 大众科技2016,18(07):10-12.
[3] http://ln.ifeng.com/a/20200614/14317434_0.shtml
[4] 杨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