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霞 陈豪俊 彭杰 王玉萍 王文汇 杜冰蕊
摘要:本研究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点拨学生阅读的方法,提升孩子审美的能力,以教材为基点进行多方位的延伸,在基础与课外阅读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精心规划这一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校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零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认识不够,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不强。
二、研究的意义
南明教育创办者、新港实验学校校长魏智渊对“儿童阅读原理的解读”和“海量阅读”的实施;“课内海量阅读”创始人韩兴娥老师以及被授予中国“北派名师”的我们河南省灵宝市的特级教师张建超提出的“课内增量阅读”,为我们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1]
三、核心概念界定
阅读教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学习做人。我们要永远记得,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研究”: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行矫正,在课内外阅读的活动中研究课内外阅读,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而且研究成果必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研究目标
(一)深化“内向型衔接研究”。(二)探索并开辟“外向型衔接研究”的路径。(三)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好文章。4、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
五、研究内容
(一)促使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和和谐发展,并建立新的课程观。2、对学校、家庭和个人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外阅读。3、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4、探讨课内外衔接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六、研究方法
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七、研究的步骤过程
准备阶段:(2019.5——2019.6)学习相关理论,搜集相关的参考资料。
实施阶段:(2019.7——2020.3)第一阶段:
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的研究,从实践中归纳、确立行之有效的研究策略,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实验。
第二阶段:
(1)实行案例研究法,对每一次语文与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测评,寻找和探究制约学生主动性的因素。(2)记录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3)进行试验阶段性总结
总结阶段:(2020.4——2020.6)
1、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撰写报告,整理研究资料,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论证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3、对于在研究中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4、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八、研究结果
实践性成果:
(一)主要专著、论文、课例有:《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本意》 《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快快乐乐地读书》 《因为读书》(二)主要教学设计有:《触摸春天》《草船借箭》《负荆请罪》(三)教学课件:《触摸春天》 《草船借箭》4、主要教学案例研究、反思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理论性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引发了师生的阅读互动3.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4.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5.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6.质疑的六个層次:第一,疏通性问题;第二,深究性问题;第三,鉴赏性问题;第四,延伸性问题;第五,评价性问题;第六,反思性问题
7.教学过程规律:
创设情境——深情范读——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谈感受——再读课文直接感悟——质疑问难——梳理问题,通过读、思、议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朗读、背诵——结合课文,让学生让学生进行说和写
八、课题研究成效
(一)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每天进行“晨读”,每周二的早读课为经典诵读时间,养成读书习惯。 2.建立班级图书角,并利用课间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阅读。 3.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二)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课内外阅读教学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内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3.分年段建立“阅读记载卡”。4.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培新之声”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知识竞赛、经典诗文朗诵、演讲、手抄报评比、读后感比赛等3.倡导“亲子阅读”,开展家长读书征文活动。
(四)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静心读书的习惯。2.边读边思的习惯。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4.利用工具书的习惯。5.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习惯。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7.质疑的习惯8.搜集资料、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9.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10.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五)教师阅读指导,强化方法指导,增强阅读实效,进行课内外整合
1.从重点入手选好一个有典型性的训练点。2.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缺少“语文味”3.在比较中感悟、学习语言4.从学习的角度感悟语言5.在品味中感悟学习语言6.在联系中感悟学习语言7.在朗读中感悟学习语言8.重视朗读训练,冷落“默读静思”9.泛语文的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课堂10.设计阅读记录卡11.定时定量地阅读12.提倡亲子共读13.师生共读
(六)加强评价激励
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转变: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式,质量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认识到课内外阅读,是需要老师做出表率,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阅读。
课题实施以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演讲、讲故事、诗歌朗诵、表演课本剧、手抄小报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1.课内外阅读衔接要用好载体,注重质的提升2.课内外阅读衔接需指导得法,保证阅读质量。3.要加强教师的文化底蕴4.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5.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论学习不足,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结语:身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论从事哪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应该对整个小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对低段教材和学情的认识和了解,系统学习教材,认识学生,引导孩子多读书,爱阅读。以后一定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抓住机会多想专家学者学习请教,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提高自己教科研水平,积极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自己实践教学能力。[2]
参考文献:
[1]汪进义;浅谈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N];天水日报;2015年
[2]尹松鹤;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书籍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N] 1982年01期
作者单位:淮阳县王店乡中心校